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粮食安全,离我们有多远?

    粮食安全,这个词近年来频繁出现在媒体报道中。在人口不断增长,粮食需求不断加大,耕地面积逐年下降,环境污染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中国乃至全球都面临着粮食危机的挑战。

    我国粮食生产连续11年实现增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内外粮价严重倒挂、走私涌动、农业污染、耕地减少、谷贱伤农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摆在我们面前…… 

供应充足 隐患潜伏

    近日,农业部首次发布农业展望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中国能够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目标。报告预测,中国谷物播种面积将保持总体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进一步提升;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奶类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继续稳步发展,农业生产将继续稳步发展,国内农产品市场供需将保持总体平衡。

    中央政研室农村研究局局长朱泽认为,我国的粮食安全系数仅次于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现阶段我国的粮食供需状况是平衡的,粮食产量的波动主要是农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是粮食生产对市场机制的正常反映。不过,从长期来看,我国出现粮食供需缺口将会是不可避免的,而主要影响我国粮食供需状况的是结构性矛盾。

    2013年底我国人口已经达到13.6亿人,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14.37亿人,到2010年我国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将达到125个左右。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将消费更多的粮食,其中间接消费粮食所占比例会更高;而我国粮食生产的资源条件约束将严重制约我国粮食生产、流通、消费。
中华粮网易达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焦善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粮食安全还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内外粮价严重倒挂,进口大量增加。自2008年以来,我国已从粮食净出口大国转变为粮食净进口大国,粮食进口连年递增,去年前11个月已增至8861万吨,较6年前翻了一番多。我国三大主粮水稻、玉米、小麦的净进口也已呈常态化。

    “虽然目前我国粮食进口数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不太大,但是低价粮食的大量进口,其负面作用日益显现。在利润的驱动下,许多贸易商、粮食加工企业采购国外低价粮的意愿增强,相应减少对国内粮食的采购,一定程度上打击国内农民的种植积极性,造成某些作物耕作面积的萎缩,对国内粮食产业发展形成抑制。”焦善伟说。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称,中国正在从农业经济向制造业和服务业经济快速转型,这一过程一定程度上将冲击粮食安全。此外,中国人口还面临营养不足、微量元素缺乏和肥胖的三重挑战。中国仍有大量贫困人口,其中许多人营养不良。同时,微量元素缺乏和肥胖人数快速增长,目前已上升至1991年水平的1.5倍至2倍。

从“够不够吃”到“能不能吃”

    此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4~2015)》显示,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将以“12连增”达到6.1亿吨。目前“供给安全”已经基本实现,但伴随土壤、水源、储存问题引起的粮食质量安全危机同样值得我们警惕。

    “现在中国的粮食问题不是‘够不够吃’而是‘能不能吃’,保什么样的‘供给’?”上海容邦集团总裁李相军曾直言不讳地说,“在耕地面积逐渐萎缩的情况下粮食连年高产,化肥、农药的‘贡献率’非常可怕。”

    事实上,农业污染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据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此前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近五分之一的耕地遭到污染,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

    如今,“看不见”的重金属污染,正在扮演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形杀手”,媒体之前曾报道湖南省种植的大米镉含量严重超标,就曾引发全国恐慌。

    “农业面源污染的最大特点是隐藏性、长期性和分散性,是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各个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产生的。它不像工业生产上的点源污染,有问题关掉就行了,农业面源污染处理起来比较麻烦。”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所长任天志说。

 近年来,中国化肥、农药用量相当大,生产和使用量都是世界第一。但是化肥、农药的利用率比世界发达国家却低15%到20%左右,降低使用量、提高利用率势在必行。

    “影响我国粮食质量的隐患,还有库存化问题。”中华粮网易达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焦善伟表示,从目前储备来看,区域布局还需要很大的优化和调整。“现在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陈稻谷的销售困难,连低收入人群都不愿意吃陈米,除了过度加工问题以外,稻谷本身存放时间长会导致营养含量的降低,国家是否应考虑降低储存周期?”

转变生产方式 实现粮食“量、质”安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有机食品追求绿色食品,所以未来应该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来实现粮食安全。

    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对粮食安全生产政策提出建议:从生产源头上控制农业污染,对“退耕还林”实施中应重点考察土地性质,因为一旦退耕想要再让农民种地就很难了,因此要把握合理的还林幅度。同时应加大城市化进程,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经营模式;完善补贴制度,通过制度建设提高种粮与收益的相关性。

    粮食消费安全政策方面,洪涛建议,应允许部分充裕粮食品种出口,稳定粮食价格;粮食的工业消费要在保证口粮消费的基础上,技术有待突破,多生产加工用的优质粮食;普及粮食营养知识,倡导健康消费。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说,政府应继续提升农业生产精细化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有序推进土地流转,适度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他还建议扩大食物生产途经,比如更加重视水产养殖等。  

    “未来10年,我国农业发展质量将明显提升。”农业部市场司司长张合成说,随着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农业发展将由数量增长型逐步转向质量效益型,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速将放缓。代表科技进步的单产水平提高将成为主要的增产因素,农产品消费多样化、优质化将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产量将进一步拓展延伸。

    此外,《2014~2015全球粮食政策报告》中提到,中国的农业发展战略正从单纯追求主粮自给自足转向重视国际贸易和加强农民财产权利。这一转变有可能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带来积极深远的影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认为,今后我国将更加注重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注重统筹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农产品国内消费快速增长并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拉动下,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特别是随着与有关国家地区多边双边贸易协定的实施,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内外农业发展与全球农业的互动融合将明显提高。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粮食安全,离我们有多远?:http://www.3jise.com/article/12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