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土地流转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改革的基本方向。在土地流转实践中,必须要求各地区原原本本贯彻落实党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又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大跃进,不搞强迫命令,不搞行政瞎指挥。
根据现行土地管理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包括三种类型:一是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二是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三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企业或者与其他单位、个人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举办企业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也就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扩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权能的改革探索
随着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城乡和地区之间资本流动的增多,农村非农产业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型,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改制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占有、使用、流转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实际情形已远远超出法律的边界。虽然1998年修订后的 《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突破这一禁止性规定的政策信号不时发出,实践中的突破性作法更是大范围存在。2003年中共中央3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各地要制定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的政策,通过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土地置换、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等形式,合理解决企业进镇的用地问题”。
2004年国务院28号文件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发出了互相矛盾的信号。一方面,重申“禁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非法出让、出租集体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这是在维护1998年以后形成的禁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却又提出 “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这是在有限度地承认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现实。
2007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
国土资源部早在1999年就在一些地方部署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很多地方以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为政策依据,陆续制定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办法。2005年广东省率先以省政府令的形式发布 《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2006年、2008年湖北省和河北省也先后以省政府令的形式发布 《湖北省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试行办法》、《河北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试行)》。2009年、2010年湖南省、上海市先后以政府办公厅转发的形式发布相关办法。江苏省尽管没有在全省推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但1996年苏州市就出台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办法,1999年国土资源部将苏州市作为全国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试点,2002年省政府批准昆山和海门为全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单位,2006年又新增宿迁为试点单位,目前无锡、南京等地也在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
重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体系的总体思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这至少意味着两点:在城镇规划区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权能大大拓展,可以出让、租赁、入股,也可以抵押,不再局限于“集体所有、集体使用”和兼并、破产、地随物走等例外情形;在城镇规划区内,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与国有土地使用权一样通过出让、租赁、入股和抵押等方式流转,不必都要被征收为国家所有。实现这些改革目标,需要按照“体现所有权、拓展使用权”的思路,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行产权重构。
——在占有权能方面
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土地所有权的行使主体,有权对土地使用权利人的使用、流转行为进行监督,有权在流转合约到期后收回土地使用权、按合同约定处置地上附着物。除划拨用地外,通过初次流转获得土地使用权的权利人,有权在合同约定、但不超过同用途国有土地使用权年限的期限内,实际控制和支配土地。通过再次流转获得土地使用权的权利人,有权在合同约定、但不超过剩余年限的期限内,实际控制和支配土地。
——在使用权能方面
所有权权利人、通过初次流转获得使用权的权利人、通过再次流转获得使用权的权利人,都可以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利用集体土地从事工业、商业、旅游等经营性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使用价值。但能否用于商品住房开发,需要审慎决策。综合权衡部分地区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方面的实践探索、“小产权房”与商品住房购买者的巨大利益差异、土地出让收入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及替代性工具的缺乏、与现行政策的落差、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的出发点等因素,现阶段不宜放开集体土地用于商品住房开发的限制。
——在收益权能方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这不仅是指导征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原则,也是指导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的重要原则。从先行者的实践探索看,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土地使用权人如何分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和流转产生的收益,没有一定之规。
在政府参与收益分配方面,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一是政府不参与收益分配,但收取“工作经费”。重庆市垫江县政府办公室2010年发布的文件规定,农村集体土地所有者出让、转让、出租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所取得的土地收益应当纳入农村集体财产统一管理,但集体经济组织应向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土地流转收益总额的2%缴纳工作经费。
二是政府只参与初次流转的收益分配。例如,昆明市2010年的管理办法规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首次流转的土地收益,90%归土地所有权人,10%由县级财政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又如,湖北省嘉鱼县规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初次流转的收益,县、乡镇、村按30%、20%和50%的比例分成,县、乡镇提取的土地收益作为城乡统筹建设配套资金,专项用于当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再如,深圳市2013年底出让的一宗集体工业用地中,出让收入的70%归深圳市土地收益基金,30%归原集体经济组织的继受组织,另将所建物业的20%划归该继受组织。
三是政府只参与再流转的增值收益分配。例如,上海市政府办公厅2010年发文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或指标流转取得的收益,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社会保障和发展生产等;土地使用者以转让、转租等方式依法流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发生增值的,应当向政府缴纳一定比例的增值收益。
四是政府既参与初次流转的收益分配,也参与再次流转的增值收益分配。苏州市政府在1996年出台的办法中规定:(1)集体建设用地第一次流转时,流转方必须向政府缴纳土地流转收益,缴纳标准按苏州市政府确定的最低保护价的30%收取。集体建设用地出租或按年租制方式流转的,流转方每年向政府按年租金30%的标准缴纳土地收益。流转方向政府缴纳的土地流转收益,实行市、县级市(郊区)和乡(镇)政府三级分成。苏州市政府定额按每平方米收取1.5元人民币,其余按县级市(郊区)30%、乡(镇)政府70%的比例分成。(2)集体建设用地第一次流转后的再次流转,流转方必须向政府缴纳土地流转增值费。增值额在20%以内的免交增值费,超值部分按30%收取增值费。集体建设用地增值费,实行县级市(郊区)和乡(镇)政府二级分成,分成比例依次为30%、70%。(3)土地管理部门按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总额的2%收取业务费。属县级市(郊区)政府审批的业务费全部留于县级市(郊区)土地管理部门;报经苏州市人民政府审批的,市土地管理局收取流转总额0.5%的业务费,其余1.5%由县级市(郊区)土地管理部门收取。
五是以税收形式参与增值收益分配。广东省政府2005年发布的省长令规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发生增值的,应当参照国有土地增值税征收标准,向市、县人民政府缴纳有关土地增值收益。
在集体土地所有者与土地使用权人之间,土地收益的分配格局是:(1)初次流转已普遍实行有偿使用。集体土地所有者在一定年限内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联营等形式让与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集体土地所有者支付土地有偿使用费。(2)对再次流转产生的增值收益如何在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进行分配,多数地方没有明确的意见。少数地方提出主要归土地使用权人,例如,昆明市2010年发布的管理办法规定,集体建设用地转让和转租收益,应当主要归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出让、出租合同另有约定的依照约定。也有少数地方提出共享,如江苏省盐城市2010年发布的办法规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再次流转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主要归土地所有者和使用权人所有。
如何分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收益,事关国家、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的利益。需要注意三点:(1)提高所有权在收益分配中的地位。与承包地、宅基地按成员资格均分到户不同,多数集体成员并没有占有、使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因此,在分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生的收益时,应突出所有权的地位,实行有偿使用。有偿使用收入纳入集体资产管理和分配,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享。(2)由市场决定流转价格。利用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平台,增加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交易服务功能,真正实现 “两种产权、同一市场、统一规则”。防止村干部在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交易中寻租。(3)规范地方政府参与收益分配的方式和比例。已经实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地方,当地政府从中获取土地收益的做法五花八门。地方政府只能以税收的形式参与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收益分配,不宜再按比例分成。
——在处分权能方面
应建立与国有土地同等的处分权利体系。集体土地所有者可以通过出让、出租、作价入股、联营等多种方式流转集体土地使用权,也可以抵押集体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利人可以转让、转租集体土地使用权,但要满足以下条件:(1)初次流转后必须完成一定的建设投资量才能再次流转,以防止“炒地皮”。(2)再次流转后的用途,必须符合初次流转时与土地所有者约定的原用途。
延伸阅读:
习近平谈土地流转和耕地保护:这件事绝不能有闪失
朱大鸣:土地流转对中国很重要
习近平:农村土地流转不搞大跃进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习近平指示,农村集体土地该如何流转:http://www.3jise.com/article/13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