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走进临武县南强镇邹家村。朗朗天穹下,蜿蜒起伏的山峦披上新绿,一望无际的油茶树似绿色的精灵,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在讲述荒山嬗变的土地流转“传奇”。
寻路
“偏、远、穷”,邹家村有148户、668口人,长期以来靠种植水稻、烤烟等传统农业“守土而居”。村民起早贪黑勉强换来一日三餐,人均年纯收入不过2000元。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土地闲置愈发严重。
“那时,村里壮年劳动力全部外出务工,荒芜的田地和山岭成片成片。”邹家村党支部书记邹小军向记者描述几年前的村景。土地荒着不种太可惜,2010年,在外面自己兴办企业的邹小军回到村里,承包了400亩荒山。
辛苦种了一年地却没有带来多大经济收益,邹小军得出一个结论:村民原本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了“鸡肋”,靠传统的种植业,农民根本不可能发家致富,还容易产生山岭、种植、用工等方面的纠纷。
邹小军算了一笔账,一亩西瓜地到收获季节,用卖西瓜的收入所得,减去种子、肥料成本和运输费,收入所剩无几。“早出晚归的辛苦不算,如果算上人工劳务费,种地是要亏本的。”“不希望父老乡亲再继续这么辛苦。”2011年,邹小军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有了一个“盘活土地”的大胆想法。
探索
说干就干。邹小军决定在全村推行全体村民入股土地流转方式,搞股份合作经济。
这是一条从来没有走过的路,邹家村村民在邹小军的带动下摸索着过河。村里先后召开20多次大大小小的会议,邹小军向村民们不断讲述土地流转的好处,并带着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学习。
2012年10月14日,村里召开群众决策会,全村148户村民全部派出代表参加。经过民主讨论、答疑解惑,最后,村民们一致同意,以山地入股形式流转土地,交由村集体经营管理。当场,各户代表在参与土地流转承诺书上庄重签名,并一一按下了红手印。
邹家村成功地将全村4500亩山地和330亩耕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到村集体。村里成立了邹家油茶林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临武舜意土地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257万元,社员668人。合作社以“三统一”模式负责统一管理经营流转土地。
“统一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对象包括户籍在村的农民和非农户口,并在每一年按照出生、死亡、外嫁等情况及时调整每户股东的土地流转面积,确保人人公平、个个有地。
“统一生产经营”,山地和耕地流转到合作社后,由合作社统一开发经营管理。合作社聘请本村30余个劳动力在合作社务工,以计量方式发放报酬。
“统一利润分配”,合作社以全村人口为基数,按各户人口数量划分到户,并发放《股权证》,实行同股同利、风险共担。
“村民当了‘股东’,还可放心挣钱。”邹小军解释说,村民的收益不仅有田地盈利后的分红,另外还可以在合作社打工。原来的田地多了好几份收益,土地承包权仍归村民所有。
“民办、民管、民受益”。村民变成“股东”后,自主创业和发家致富的激情喷薄欲发。
希望
入股合作社后,30岁的村民邹耀云结束外地打工生活,回到村里,他从合作社承包了40多亩地,种上了辣椒、生姜等农作物。邹耀云现在是合作社专职的“管理人员”,一个月固定工资有1500元。自己承包地里的年收入保守估计也不下十万元。“别说出去打工,我还要请人来给我打工呢。”
像邹耀云这样返乡回村的“打工仔”,邹家村有20多个。农忙时节,不仅是邹家村人,附近乡村来邹家打工的也不少。
合作社将油茶山岭分成若干小块,采取抽签的方式,确定培植的范围地段,培植养护责任到人,以计量方式发放报酬。工作报酬从2013年每天40元涨到现在每天60元。现在,邹家村合作社已种植油茶林2500亩、红汁乳菌240亩、大阳猕猴桃300亩、烤烟300亩,全部丰产后将可实现年收入1200万元。村民们说:“从合作社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按合作社章程规定,合作社的收入,5%提取公积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剩余盈余按25%提取集体股份公益金,用于本村公益事业,75%按股分红。2014年,全村仅烤烟一项分红就达20多万元,经全体村民同意后,折合成茶油林的股份投入扩大再生产。
放活了土地经营权,村民的收入“节节高”,邹家村集体经济收入也成功告别空白,去年超过了2万元。“等油茶林丰产后,预计村民每户每年可增收3万元以上,村集体收入将突破100万元。”邹小军对此信心满满。
“农村经济发展了,村容村貌改善了,干群关系和谐了,村干部干事有底气了。”临武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统战部部长、邹家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邓超群总结说:“邹家村的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由分到合’、产业‘由散到聚’、百姓收入‘由低到高’、村集体经济‘由无到有’的转变。”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邹家村:荒山嬗变的土地流转“传奇”:http://www.3jise.com/article/14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