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笔者到威远县新场镇的一个村了解春耕生产情况,6组村民杨德刚诉苦说:“帮忙找几个老板把我们的土地给流转了嘛,现在多是些老年人在家,几乎都种不动了。”1组村民张明朝马上就打断说:“算了,现在流转点土地太难了,那天村干部找了个老板在我们那流转土地,都被村民把皮尺扯了,没搞成。”这是咋回事呢?
现象
土地撂荒,老板不愿来
这个村一共10个组,1、4、5、6等组曾流转过几百亩土地,现在各组都还有几十上百亩土地需要流转。有的村民多次向村上要求,请老板来流转土地。其间,也有老板来谈过,但是却没成功,半坡上的荒地仍然荒着,连好些曾经的“熟地”都撂了荒,杂草长得比人都高,站在田野四望,偶尔才能看到种了水稻、玉米的田地里,一两个老人或妇女在耕作。
村民舒文祥说,很希望有老板来把这些地包了,现在我们这些老头老婆婆种起来实在是太费劲了,不种吧,看到这么些地荒着实在心痛,种吧,人又遭不住。
7组的秦容桂说,儿女都在外面打工,她3年前也到街上专门照顾读书的孙子了,没时间也没能力来种地,巴不得有哪个老板把地承包了,一年一亩有几百块钱,总比荒着好,可就是一直没搞成。
4组的村民组长,华桂成当场就抵黄说:“又要想有人来包地,不劳而获进现钱,自己又想漫天要价,那哪个搞得好?”
原因
因小失大自毁形象
4组的李前仕说起土地流转的事就是气,他站在一大片田坝前指着说:去年本来有一家老板要把这一两百亩田坝流转来种西瓜的,可当时村上正在修公路,有的村民因为一丁点边角土地或是一点点土坎,一个小粪池,漫天要价,不依不饶,同村民、干部吵架,甚至打架。看到这种形势和环境,好多老板就不敢来了。
去年政府部门请来的公司,打算流转5组的土地种果树,全组大多数村民都对一年一亩400元没意见,但有两户村民却认为流转费少,不愿意流转,打好的树窝都强行叫覆盖回去了,最后,该公司不得不放弃流转这一片上百亩的地。”李前仕惋惜地说。
李前仕还告诉笔者,在看7组的地时,另外一个村修公路要从7组经过,少数村民以10年前的土地问题,解决得让他们不满意为由,把施工方的挖掘机挡着不准走,这让流转土地的公司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担心同当地村民处不好关系,最后导致7组的地也没能流转成功。
据悉,这样的事不是一件两件,今年初村委会找来一个老板在1组流转土地时,征得全组村民的同意后,就在村干部和老板去量地时,一个70多岁的老村民,却反悔说每亩1000元流转费低了,他的儿子都同意流转,他偏不让,还强行把皮尺给扯住不准量。老板只好遗憾地放弃。让组里的村民懊恼不已,纷纷叹气说:“这是多好的事哟,土地流转给老板让荒地‘长’出钱来,老板还说所用工人优先满足本组村民。可到手的钱就这样被“赶跑”了。现在荒地依旧在那里荒着。”
从笔者走访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这样的现象不在少数,不少村组往往就因为少数村民的阻挠,导致整个村组的地都流转不出去。
对策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
对此,村干部刘月盟认为,这种现象还是因为农民的信息闭塞,思想无法跟上时代造成的,他们不善于从自身和本地的实际考虑问题。流转土地时,如果自家的地流转的费用,不如自己曾听说的高,就不愿意了。却没有再想一下,喊价再高,问题是要有人要才行,如果一直是有价无市,也就失去了土地流转的意义。
威远县新场镇分管农业的吴彬认为,要改变这种局势,首先确实要加强对农民的引导和教育,开不起大会可以开小会,分组开会,给大家讲自身所处的条件,农村目前整体形势,把其他村的一些好的作法拍成片子,或是组织一些村民代表走出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发展的,比如新场镇红村、麻柳村流转了六七百亩好田,每亩只有900元,几百户村民没有一户村民阻拦,大家顺顺利利地将钱揣进了荷包,还去帮老板打工挣钱,不用外出,既照顾了家庭,又挣了钱。
“这些村的土地流转为什么这么顺利,就因为村民自己算得过账,自己种起费劲,一亩八九百只要有人来流转就比撂荒一分钱收入都没有强,而且还能帮着给老板打工挣钱。还有我们县的向义镇四方村,每亩地流转费是600到800斤谷子,全村1000多亩地都流转完了,新农村建设得非常好。因为村民明白,就靠自己一锄一担的难以改变村貌,只有让有钱的人来投入,村子才新得起来,自己的生产生活环境才能得到改善。”
吴彬说,还要让个别村民懂得,一两户人阻拦就影响了整个村组的发展和建设,这样不管于人于已都没有好处。只要让大家把道理明白了,思想就通了,工作就好做,村子自然才能得以发展。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给村民“算算账”:道理想通了,土地流转就“通”了:http://www.3jise.com/article/14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