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迈着不变的步伐认真履行耕地保护责任,耕保力度从未减弱。但正所谓“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我们也要带着“问题”审视新形势下耕地保护工作。
不久前公布的全国土地出让收支和耕地保护情况审计结果显示,到2013年年底,抽查的709个县中有67个县的基本农田面积低于考核目标7.25万公顷,划定基本农田中有非耕地141.76万公顷。1万多个土地整治项目中,虚增耕地、质量不达标的分别占10%和33%。究其原因,除了有法律不健全、管理不到位、执法不严格、少数领导干部政绩观不科学、法治意识淡薄外,窃以为“心中贼”使然也!
耕保问题,实质是人心问题。明代大儒王阳明有言“去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中贼”,就耕保而言,就是一些人在理念上存在不正确的想法或意愿。一些人或单位置土地法律制度不顾,随意占用耕地甚至基本农田;个别领导明知征地需要审批,却有意规避该环节,甚至在落实耕地“占一补一”政策上弄虚作假。“眼中有利益、胸中无大局”,耕保无“利”就变通,最终将危及粮食安全。此等“心中贼”不破,耕地就难言保护。
保护耕地红线,有赖于人的内心选择和价值坚守,也需要外在催化和引导。在现行体制下,耕地保护有赖于当地政府及其管理部门发挥主体责任、监管责任。要塑造人们耕地保护理念,一靠法规制度,二靠处事公平、公正。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明法制,去私恩”,引申到土地管理领域,就是要严明土地法律制度,无论是谁,职务有多高、权力有多大,只要违犯土地法律法规,就必须依法依规严厉惩处、严肃问责。然而,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这就要求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另外,制度的活力源于人们的思想认同和文化氛围。要不断加大土地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切实增强政府、民间耕保认同,营造良好的耕保社会氛围。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设严格规范、充分信息化的土地市场监管体系。同时,要健全完善监督机制,广泛开展行政监察、社会和舆论监督,开通群众信访举报渠道,将耕地保护置于广泛的监督之下,这样必定能取得一定的保护效果。
目前,从全国来看,保护耕地的氛围已形成,但能否避免陷入耕地保护“一抓就好转、一松就反弹”的怪圈,除了“铁规”外,更须驱除“心魔”,因为天大地大,人心最大!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王海川:耕地保护重在破除“心中贼”:http://www.3jise.com/article/14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