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张 晏: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当忌“刻舟求剑”

    一楚国人渡江,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便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名楚国人便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结果怎样?自是劳而无功。

    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警醒人们: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千百年过去,寓言的警示意义依然醍醐灌顶,盖因为现代版的“刻舟求剑”从未绝迹,不自觉地步楚人之后尘者依然大有人在。

    前不久,笔者有机会旁听了国土资源部在京召开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培训班上的分组讨论。讨论会现场气氛热烈,三块地改革试点所在地的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轮次发言,畅抒己见,话说得实在,问题也谈得透彻、不遮掩,折射出改革关头大家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然而,几个发言听下来,笔者也从大家对改革的“建言”中听出了一点“杂音”。

   “希望部里对试点加强指导,出台规范性指导意见。”“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后,收益蛋糕比例怎样切才公平?最好上头给出一个科学比例。”“试点地区和周边地区会形成巨大的收益落差,极易引发上访问题,部里能否考虑出台政策规避社会风险以防人心动荡?”……

    这些问题乍一听,合情合理、没啥不妥,但细究起来,则折射出一个共同的倾向性问题:语境不大对。在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改革的大背景下,有些同志理解改革、谋划改革的思维模式和眼光视野却似乎依然停滞在从前,对解决问题的路径和诉求也习惯性地沿用着传统的套路。比如,“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比如视市场经济为畏途“不敢闯”、“不敢试”的畏难心态。实话说,这种情形颇有些类似刻舟求剑。对试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而言,如果一切等待着中央的规范,如果视市场如洪水猛兽,地方不敢于主动迈开步子、蹚出路子、先行突破,试点的意义何在?改革的出路又何在呢?

    刻舟求剑的故事,之所以深入人心、历久弥新,因为它揭示了人性的普遍弱点:面对变局,人们总习惯于墨守成规、不肯改变,甚至为此蒙蔽了心灵的眼睛,看不到事物的发展变化,不自觉地沿用着僵化的思想。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最大障碍,莫过于此。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是国土资源部承担的重大改革任务,承担着土地管理制度走出困局、打破僵局、拓展全局的重要使命。土地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更需要改革派施展作为、敢于担当、敢于唯实,既要敢闯改试、发挥好改革试点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又要能坚守底线思维,审慎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担当重任,“实”字为先。正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所强调的,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也要实,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张 晏: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当忌“刻舟求剑”:http://www.3jise.com/article/14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