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交通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将发展的目光转向了农村,人们或承包荒山,或流转土地,规模发展特色种养业,这对新农村建设来说是件好事。可不少产业特别是种植业,一则对土地的需求量大,二则并非当年就能产生效益,成林大约需要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比如栽种核桃树或其它珍稀林木,如何在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同时,有效实现土地的“二次”利用成为问题。
天云乡探索的“反租倒包”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让业主、合作社、农民三方都能获利,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首先,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业主,难免会因为失去土地而产生失落心理,特别是看到大量未成林土地长时间没有耕种,这种心理便会加重。由合作社出面将这些土地转租回来,“二次”利用,组织大家耕种,无疑给农户吃了颗“定心丸”,同时也增加了大家的收入。
其次,合作社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纽带作用。合作社掌握着大量的技术和市场信息,知道市场需求是什么,种什么才能挣钱,如此避免了农户盲目跟风造成种植风险。另外,在未成林的土地上耕作,前提必须是不能对已栽种作物造成伤害,技术要求较高,农户自身无力完成,需要合作社进行统一的协调安排和技术指导。
第三,“反租倒包”模式也让业主省了心。上千亩的未成林土地,不论是在管理,还是除草、施肥上,都要花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把这些交由合作社去做则省事不少,技术上也有保障。“反租倒包”模式同时兼顾了业主、合作社、农民三者的利益,实现了“三赢”,值得点赞。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为新型土地流转制度——“反租倒包”模式点赞:http://www.3jise.com/article/15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