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重整桑田惠民生

“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变宽的路不仅把村与村连接起来,还方便了机械化操作,收购商可以直接开车到田里收购瓜菜,我们收入增加不少啊。”海南省定安县翰林镇村民周克权告诉记者。2007年以来,定安县共投入资金1.16亿元,实施8个土地整治项目,总建设规模近4000公顷,新增耕地1951亩。全县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有提高,实现了“增产、增收、富农”的目标。

  稻田方正,灌渠相连,瓜果飘香,农民正开着拖拉机穿梭在田间地头。这是记者在翰林镇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区看到的场景。该镇是定安县粮食和水果的主要产区。“几年前,这里道路设施破旧,排灌系统老化,路面坑洼不平,群众出行不便,大型农业机械也很难实施作业。”定安县国土环境资源局副局长王献深说。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2011年,定安县启动了翰林镇基本农田整理项目,范围涉及6个村委会63个经济社。

  在项目实施中,定安县结合田洋周边水库灌溉条件,重点新建、修复了项目区内各类道路、排灌设施。为确保土地整治项目质量,在项目动工前,县土地整理中心召集设计、监理、施工、项目区乡镇主要负责人召开技术交底会,探讨施工过程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为进一步协调土地整治施工中青苗迁移、土场供给、群众纠纷等问题,定安县土地整理中心委任受聘人员进驻现场,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纠纷。此外,中心每周派专人到施工现场巡查,对检查过程中存在质量隐患的,责成施工单位及时整改,对未按质按期完成任务的施工单位,将采取警告直至清退出场等处罚措施。

  严格的监管确保了项目保质保量完成。如今,原来旱季干、雨季涝的项目区已经变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水通畅”的现代农业基地。“稻田不再干旱,瓜菜种植不再为水担忧了。”翰林镇退休老干部秦以旭对土地整治带来的变化,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项目区的土地成为农民致富的香饽饽。一些农民将全年单一种植水稻改为水稻、冬季瓜菜、毛豆等作物轮种,实现了土地效益最大化,另一些农民选择将土地出租。“以前种地靠天吃饭,产量不高,部分地块都撂荒了。现在条件好了,自己种一部分出租一部分,每亩地能收租金700多元,空闲时也能去果菜基地打工。”周克权说。

  增产、增收的不仅是翰林镇。岭口镇铁坡洋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水稻单产每亩增产300斤,全区可实现稻谷每亩增产197万斤,增收236.7万元。当地农业种植结构在原来的两季水稻的基础上,又添了一季瓜菜。

  土地整治让农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记者来到翰林镇两家自行车乡村绿色骑行服务点,工作人员梁尤华介绍,土地整治后新硬化的道路成了最佳的绿色骑行路线,每天都有游客从海口等地过来租借自行车,沿着田间道路骑行,欣赏当地的美丽景色。“周末游客最多,自行车全都租出去了。”不少画家、摄影家也被当地田园风光吸引,纷纷前来采风和体验生活。优美的自然景观、朴实的民风都成了艺术家的素材。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重整桑田惠民生:http://www.3jise.com/article/15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