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互联网+农业”如何爬坡过坎?

  “互联网++”的持续火热,不仅仅局限于工业,许多传统的农业企业也开始不断“触电”。但是不少传统工业制造业都在拥抱“互联网+”的浪潮中转型艰难,更何况是传统的农业企业?

  最近,笔者接触了三水的几家较大规模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农业企业,相比工业企业已经有明确的转型方向,农业企业们还在探索真正适合自己的“互联网+农业”模式。

  对他们而言,拥抱“互联网”并不是现实逼迫下的选择。笔者采访的这几家企业,基本上都有着自己完善的销售网络。就如芦苞健叶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占领了澳门近九成的蔬菜市场。当然,在既有的销售网络成熟的基础上,这些企业不会急切地去占领“风口”,他们的行动更多的是避免丢失未来市场。在他们看来,随着新生代的年轻人逐渐成家立业,蔬菜水果等各类农产品的购买模式也将发生改变,企业提前铺垫以便能够承接这种消费习惯的改变。

  提前占领未来市场,是农业企业“触电”的最主要原因,但是,具体到如何拥抱“互联网+农业”却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命题。相比工业企业的多元思维与人才,农业企业的“大佬们”大半辈子都在和农田、农民打交道,即便是邀请专业团队或者外包这项业务也并不那么容易。正如多家合作社负责人所言,想做但是不太懂,即使刚刚参加完与京东的培训学习。这一完全陌生的领域让这些农业大佬们有些拿不准,拥抱“互联网+农业”所需的成本对于农业企业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毕竟在人工成本、土地租金不断上涨的当下,种植农产品本身利润有限,何况相比电商平台的分散零售,这些企业更需要大规模的批量销售方能“去库存”。

  除了对这个领域本身的陌生,农产品的特质也成为“触电”拦路虎。相比工业产品,农产品保鲜需要投入较大的成本。已经开始“试水”网络营销的健叶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有着深刻感受,每一根水果玉米的保鲜和物流成本就达一元。不要小看这一元钱,要知道一根水果玉米的售价也仅为5元。其实,无论是京东、淘宝还是其他的各类生鲜电商平台,都不难发现,高值的水果、海鲜往往是占据主流,也只有这些高价的农产品才能负担起相较于工业产品更高的物流成本。

  相较于水果玉米,普通的瓜果蔬菜难以承担高昂的保鲜与物流成本。即便能够承担也难以保证产品质量稳定。这样看来,O2O无疑是这些农业企业爬坡过坎的助推器。这些企业基本上都在佛山乃至广州开设了自己的蔬菜直销店,这些蔬菜直销店成为他们布点O2O的线下节点。宝森养殖场的陆永成就表示,他们将依托这些直销店发展区域性的电商网络。

  相对于“互联网+农业”的迷茫探索,这些企业无一例外的都对体验式观光旅游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步入实操阶段。在他们看来,“互联网+农业”是提前介入未来市场的需求,但是体验式观光农业却已经成为许多城市人群的旅游新选择,有足够的市场基础。

  与此同时,体验式观光农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拥抱“互联网+农业”的前期准备。在舜兆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看来,农产品“触电”必须在农业生产标准化的基础之上进行,而体验式观光农业正是可以体现线上线下互动的优越性。在他的设想中,通过类似的体验活动恰好可以解决市民最担心的农产品质量问题。

  无论是何种模式,“互联网+农业”依然是在不断的爬坡过坎中摸索。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互联网+农业”如何爬坡过坎?:http://www.3jise.com/article/15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