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农补要反映粮田实际变动情况

  目前在农村,耕地、耕种、种粮面积增减变化较大,其中,实际存在却不能享受补贴的地块有四种情况:一是农业税改革时瞒报、漏报农业税计税土地的面积;二是黑地,就是实际在耕种但没有在政府管理部门备案登记的土地,形成原因与第一种情况相似;三是新增的开荒地;四是复耕地。

  对这些土地的实际情况,各相关部门的数据经常打架。虽然明确了土地归国家、集体所有,土地管理职能由国土部门履行,但是耕地面积如何确定,实际耕种面积、种粮面积如何确认,耕地、耕种、种粮的面积增减变化又该如何确认,职能由哪个部门来履行,这些却没有明确。实际上,在县以下,国土、统计、农业管理部门都掌管着耕地面积、耕种面积、种粮面积,多头管理导致数据信息交流不畅,口径不统一。

  针对瞒报、漏报耕地和黑地问题,建议国土部门协同乡镇政府对瞒报、漏报耕地和黑地面积进行核实,把核实的耕地纳入财政补贴范围。针对新增、复耕土地的现象,应该予以鼓励。目前政策规定由当地政府出资补贴新增土地,而乡镇政府受财力限制无法将新增土地纳入补贴范围。建议国土部门协同乡镇政府将核实的新增、复耕土地纳入财政补贴范围。同时,对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面积实行动态管理。国土部门根据各地耕地面积增减变动情况,确定增减财政补贴面积。新增耕地由国土、农业部门认定后经财政部门审核并张榜公示,纳入财政补贴范围,并且严格按照国土部门的征地文件核减补贴面积。

  由于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是国家政策,地方政府受财权和事权所限,对解决耕地和补贴问题力不从心,因此建议国家明确政府部门职责:以国土部门确定各村耕地面积为准,农业部门确定种粮面积,村组确定种粮农户。统计部门的耕地面积、种粮面积数据应依照国土、农业部门来源为准,避免部门之间数据误差、信息混乱的现象。乡镇政府负责审核数据的准确性,乡镇财政所只负责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的发放。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农补要反映粮田实际变动情况:http://www.3jise.com/article/15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