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炒房团中国最凶?实际上,跟英国的这对公婆相比,中国房哥房姐啥的都弱爆了好么……因为这对英国夫妇的名下,在20多年来累积了有近千套房产!这对英国夫妻的丈夫对于如何打理财产的问题,说道:“我们将考虑各种选项。”
1.一千套是什么概念,如果每天晚上换一套房子睡的话,他们两公婆要轮上1000天,也就是2年零9个月,才能第二次睡到第一套房子……
2.这对英国教师夫妇1990年辞去薪水微薄的教师工作,投资房地产。依靠“以房养房”,近20年来他们最多时坐拥900多套房子……
3.不久前,这对夫妇决定一口气将手中现有的700多套房子全部出手,从此转行,专门向世人传授“炒房心经”。
4.现年61岁的弗格斯·威尔森及其老伴朱蒂斯原本都只是薪水微薄的中学数学教师。
5.1975年,他们省吃俭用以8200英镑买下第一套房子。
6.这是一套位于梅特斯通市的三居室,幸运的是,他们选对了地点,20年后,当地因为邻近英法海底隧道的阿什佛德站,成为英国最热门的房地产市场。
7.看着当时英国房价飞涨,威尔森夫妇首次产生当“包租公”、“包租婆”的念头。于是他们把第一套房子租出去,用租金来付第二套房子的贷款,此后开始进入房地产市场。
8.1990年初,夫妇俩正式辞去教师工作,全心投入房地产投资。
9.他们靠着准确的眼光购房、出租,然后依靠租金支付房贷。
10.据悉,威尔森夫妇的投资始终坚守一个黄金定律,那就是不在自己不熟悉或者太远的区域置业。
11.他们认定,理想的投资目标是价值约18万英镑的房子,因为太高很难租售出去。
12.此外,房子一定要带宽敞的院子和停车位,因为这样更易保值、升值。
13.据透露,在近20年的投资生涯中,威尔森夫妇最多时手上拥有900多套房子,市值最高时高达1.8亿英镑。
14.然而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去年他们的房子市值急剧缩水。
15.所幸的是,多年来他们一直坚守买精品楼盘的原则,所以房价在下跌后不久便逐渐恢复了原位。
16.今年夏天,随着英国楼市渐渐复苏,加上阿什佛德至伦敦的高速铁路的开通,当地的房地产价格迅速飙升。威尔森夫妇的房子不知不觉中又升值了100多万英镑。
17.于是,这对“英国头号炒房夫妇”做出一个重大决定,趁着房价处于上升的通道,一口气将目前手中的700多套房子逢高出货,从此金盆洗手。
18.据悉,弗格斯表示他有意上电视的房地产节目,专门向投资者传授“炒房心经”。
19.而曾经被伦敦帝国大学聘为地产投资客座教授的朱蒂斯则早已建立了一个网站,将多年来的投资心得与世人分享。
20.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早已跻身亿万富豪行列,可是威尔森夫妇至今仍开二手车,从不出国度假,只有与房地产经纪人打交道时会拿出体面的衣着营造形象。威尔森说,“我们的成长背景已经让我们更习惯过着以为自己很富有的穷人生活。我们宁愿过着中产阶级的教师生活,我想这就是我们。”
21.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6月9日报道,威尔逊先生现已证实,一名中国房地产投资商购买了其中的50套房产。
22.他在2014年9月首次表示,中国投资者是有意向的买家之一。
23.威尔逊先生称,这名买家打算将房产卖给其他中国投资者。
24.在谈到这名买家时,威尔逊先生说:“他将在中国一套一套地销售这些房产。我认为,他在中国的买家已排起了长龙。”
25.这些房产的平均售价为25万英镑。大部分已有人租住。威尔逊先生称,在一名翻译的帮助下,他与这名买家做了这笔生意。
26.威尔逊先生说:“很多中国富人想买伦敦的房产。但伦敦的房子供应不足,于是他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周边。你将会看到很多中国投资者在肯特郡的阿什福德拥有一套房产。”
27.威尔逊先生说,“到目前为止”这名买家是最大手笔的。其他买家一般买5套或10套。
28.他还证实很多英国机构投资者,比如养老基金,已在考虑购买这些房产,但还未出手。
29.威尔逊夫妇已引起外界的争议,不仅因为其资产的规模(据估计价值达2.5亿英镑),而且还因为他们控制着当地的房地产市场。
30.这对夫妇的房产几乎都带有2至3间卧室,而且都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造的,大部分位于肯特郡的阿什福德。
31.威尔逊先生在谈到自己的售房计划时说:“责任巨大。如果我一下子把全部房产都拿到市场销售,那么房价就会大跌,当地很多人都会被从房子中赶出去。我也必须为租客们着想。”
32.已有60多岁的威尔逊先生希望卖完房子后退休。他说:“如果我突然去世了,我的妻子将承担起照顾这些房产和租客的责任,这太可怕了。”
33.在被问及将如何打理自己的资产时,他说:“我们将考虑各种选项。我们不会去买劳斯莱斯汽车或赛马。我们可能会买诺福克或萨福克的一、两个农场。”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最牛英国包租公婆 资产2.5亿英镑操控地产市场:http://www.3jise.com/article/16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