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农村的很多地方都在搞土地流转,但土地流转了,农民们是不是就更能得心应手地种地呢?土地流转的目的,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走上市场农业这条路,那么,农民怎样才能更好地走向市场呢?
一是要让农民学会热中有冷,不要一哄而起
自从二十几年前山东寿光利用塑料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闻名全国后,各地到处掀起了搞塑料大棚种反季节蔬菜,有些地方把原本是好好的种粮田都用来搞大棚种蔬菜,有的地方政府强迫农民种蔬菜,结果可想而知,开始的时候因为物以稀为贵,很多菜农获得了好的收益,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搞大棚种蔬菜的效益越来越低,以致出现了菜农挥泪抛售蔬菜的情景。
二是让农民学会调整种植结构,不要一成不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的传统种植业养殖业既然会受到市场的冲击,任何一种产业都不可能一成不变,有兴起就有衰落的时候。所以,我们就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既要考虑眼前的利益,又要紧盯市场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是让农民留住传统产业的根,不要一哄而散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农村栽桑养蚕成了让很多农民走上了发家致富的路。可进入九十年代,国际丝绸市场行情发生变化,丝绸行业亏损。这时,对于农村栽桑养蚕的农民来说收入下降,不少蚕农开始毁桑不再养蚕。而有的眼光长远的蚕农并没有立即毁桑,而是在桑园里搞立体种植,科学利用桑园。进入新世纪,丝绸市场渐渐地复苏时,当初毁桑的农民开始后悔,又从桑苗培育起。而那些没有毁桑的农民趁势而就,收入既然比开始培桑养蚕的人家高了。
四是让农民懂得规模种植总比一盘散沙种植好
一般搞农副产品经营,有规模的总比没有规模的好。比如苏北大米,主要品种就是粳米,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这里农民种植的主要水稻品种就是粳稻。因为规模大,每年都会吸引全国各地的大米经销商,经销商们无论到哪个县哪个乡镇都能收购到大量的大米。销售渠道多了,种粮的农民既然不担心自己的粮食卖不出去。试想,如果种植水稻的农民你种这样的品种,他种那样的品种,没有统一的上规模的品牌,怎么能吸引经销商们的眼光呢?也就没有了市场竞争力。
五是让农民知道品牌效应,重视培育农副产品的品牌
事实证明,有响亮牌子的农副产品会吸引更多的营销客户。比如红富士苹果,比如砀山酥梨,这些牌子的水果早已名闻遐迩,市场既然红火。所以,农民在搞土地规模经营的同时,要想方设法创立自己独特的品牌产品。当然,品牌也没有终身制,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巩固和提高名牌产品的内在质量。比如,种植有机蔬菜是专门用传统的农家肥作肥料,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一旦改变这样的种植方法,有机蔬菜就失去了意义,也就失去了市场竞争的力度。
总而言之,一些农民在获得更多土地经营权的同时,更要学会科学地经营土地,适应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获得更多的种地收入,这样才能在滚滚涌动的市场洪流中站住脚。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流转土地更要学会经营土地:http://www.3jise.com/article/18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