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建水县南庄镇在立足本地农业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新路子,跳出“吃饭农业”、“粮食农业”的小圈子,做足、做活、做好农村土地流转这篇大文章,制定了“以土地流转促农民增收”的经济发展思路。从2009年以来,全镇共流转土地8.02万亩,大力发展葡萄、石榴产业。目前,累计种植葡萄6.88万亩,种植石榴2.741万亩,总产值突破20个亿。
历史背影
南庄镇位于建水县中部,总面积171.88平方公里,辖11个村委会、81个自然村、161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51988人,其中农业人口49187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3.36%,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2015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108元。
南庄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突出。通建高速公路、泛亚铁路穿镇而过且建有高速路出口及铁路货运站,交通极为便利。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种植优质果品,是建水酸甜石榴和早熟葡萄主产区,2013年被列为红河州1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目前正积极申报“中国早熟葡萄第一镇”。
实施土地流转,有效集聚土地资源,是发展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现代农业的基础。2009年以来,南庄镇根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的政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依托企业、种植大户和农村经纪人,采取“转包、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工作,使土地规范化、市场化、常态化流转。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并引进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种植户和企业到南庄投资发展葡萄产业,有效推进了南庄镇葡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目前,全镇土地流转达8.02万亩,大力发展葡萄、石榴产业,其中,种植葡萄6.88万亩,种植石榴2.741万亩,总产值突破20个亿。
经验做法
(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农推站、农经站、国土资源分局、财政所、信用社等单位为成员的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农推站,具体负责土地流转的日常管理、指导和协调工作。并把土地流转任务分解到相关村委会、村(组),形成镇、村、组三级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以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二)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一是通过学习有关土地流转文件精神,提高基层干部对加快土地流转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而有计划、有秩序、有目标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二是通过召开群众会、进村入户开展走访活动等方式,向农民广泛宣传开展土地流转的意义、作用、目的和措施等,消除农民思想顾虑,让其了解土地流转程序,提高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意识,把更多的土地流出来。
2009年土地流转率先在干龙潭村委会干塘村进行,一开始阻力很大,农民不愿意把自家的土地流转出去,尽管当时农民栽种的都是些传统农作物,如玉米、红薯等,亩产经济价值仅仅为五、六百元,但农民认为土地是根本,土地流转了就什么都没有了。通过镇领导班子成员、村委会四职干部用一年多时间,多次进村做工作,才基本完成干塘村的土地流转工作。2010年农民开始尝到土地流转后的甜头,个别不愿意流转的村民都愿意把自家的土地流转出去,然后到葡萄地里务工,工作不仅不累,而且经济收益有保障。慢慢土地流转工作在全村委会、全镇铺开。土地流转租期15年,年租金1至5年时,每年每亩1300元;后10年在原租金的基础上按每年每亩10元的金额递增。干塘村农户黄成义一家5口人,土地流转面积20余亩,仅土地纯租金每年就有3万多元。不仅如此,还可以到葡萄园里打工,按一个男工80元、一个女工70元的价格来算,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加上自家种养殖业的收入,黄成义一家的收入是土地流转前的3倍。
(三)健全制度,规范运行。在土地流转工作中明确了四条底线:一是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二是大户必须有资金实力、科技支撑、管理能力;三是农民必须有比较稳定的其他致富门路,否则不宜放弃土地的承包经营;四是土地流转期满时,承包方所投资建设的一切地上附属设施都归土地出让方所有。为加强对流转大户的监督管理,实行对受让大户全程跟踪服务。目前流转大户普遍做到有牌子、有办公场地、有管理台帐。
为防范土地流转风险,重点建立了三项机制:一是土地流转提前告知村组两级原则。即承包方若需流转土地时必须提前告知村组两级,以保障集体及农户利益。二是提前交租制度。流转双方合同约定受让方在规定日期前交齐所流转土地租金。三是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向葡萄种植大户宣传农业保险政策,积极协调保险机构搞好政策性农业保险,着力加强风险防范,力求将土地流转风险降到可控范围。
(四)立足高效,加强服务。针对流转大户,不仅“扶上马”,而且“送一程”,采取不同的形式搞好服务和帮扶工作。一是突出协调服务。由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组,负责土地流转工作的日常管理、指导和协调工作,并帮助解决流转大户生产经营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为了更好地推进土地流转,小组、村委会及葡萄专业合作社共同设立了葡萄发展基金,资金来源于有收益的种植企业,按流转面积每亩每年支付100元。二是突出技术服务。主动与中国葡萄协会、中国农学会等科研机构联姻,获取技术支撑,着力提高流转经营效益。农推站举办培训班,免费为土地流转经营户、农户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班,组织农技专家下乡进行生产实用技术巡回讲座,及时帮助流转经营户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2015年初至今,全镇已举办各类培训班22期,开展科技下乡31次,受训1500余人次,分发科技图书2000余册,各种技术材料2100余份。三是帮助争取项目。积极帮助流转大户编制项目,争取上级项目扶持。为种植大户争取冷库、大棚等农业设施补助1000余万元,补助1.2亿元的高效节水农业灌溉项目前期工作正在顺利推进中。四是给予资金支持。县、镇两级在财政资金困难的情况下,筹集资金尽力改善葡萄产业示范区基础设施条件。在干塘葡萄产业示范区修建葡萄合作社办公楼,整合项目资金修建22公里水泥路、人才培训大楼、科普示范园。五是突出信息服务。我镇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切实做好土地流转信息收集、登记、上报等工作,及时向需要租赁土地的投资者提供土地流转供求信息,将土地流转工作情况上报县级相关部门。通过强化服务和帮扶,实现了“经济效益比流转前好、产品产量比流转前高、农民实惠比流转前多”的高效流转目标。
取得成效
通过实施土地流转,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葡萄产业,对全镇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三个倍增”,促进了“三个转变”。
(一)实现“三个倍增”。 一是农民收入倍增。南庄镇通过“合作股份”的形式,全镇共流转土地8.02万亩,共种植葡萄6.88万亩。流转前土地平均效益为600元/亩,流转后土地平均租金为1500元/亩。通过流转土地全镇农民2015年上半年实现增收1.2亿元。农民在土地流转后到葡萄园务工,工价最高达170元/天,每亩葡萄年用工80个,用工均价80元/天。2015年上半年农民务工增加收入4.4亿元。二是集体收入倍增。葡萄产销专业合作社、村委会、村小组按“2:2:6”的比例对承租方交纳的发展基金进行发红,增加了集体收入,全镇集体收入达600余万元。其中干龙潭村委会通过土地流转种植1.1万亩葡萄今年全部挂果,收取葡萄产业发展金110万元,葡萄合作社、村委会、村小组分别获得22万元、22万元和66万元的集体收入。三是农业效益倍增。全镇通过土地流转,共吸引20多亿元民间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有效遏制了弃耕抛荒现象,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土地流转带动了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农机服务、科技推广、专业合作迅速兴起,促进了规模农业、休闲农业、高效农业开发,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步伐。通过改善水、电、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应用新技术、新品种,规模化、科学化种植大棚葡萄,使农业效益大幅提升,目前,每亩大棚葡萄平均收入3万元以上,全镇大棚葡萄达20个亿。
(二)促进“三个转变”。第一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通过土地流转,有效集聚土地资源,引进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种植户和企业投资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促进南庄镇由一家一户耕作、生产效率低的传统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农业转变。其次是促进农民由小农意识向发展意识转变。在土地流转前,许多农民思想封闭守旧,担忧土地流转后自己的生计问题,土地流转工作一度举步维艰。通过流转土地和到葡萄园里打工,农民增加了收入,同时学到了葡萄种植管理技术,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思想发生了极大转变,树立了“老板发财我发展”的发展意识。第三是促进传统农民向农业产业工人转变。在土地流转后,农民除管理好未流转的少部份土地外,可到葡萄园里打工或从事经商、运输等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收入,逐步解脱了土地的束缚,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向农业产业工人的转变。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粮食农业”已out 只有“土地流转”才够fashion:http://www.3jise.com/article/19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