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既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一系列农村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这为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目前,备受关注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简称土地确权)工作正在我市如火如荼地开展。那么,土地确权工作进展情况如何?土地确权会带来什么?2018年土地确权之后会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将土地“揣”进兜里
目前,虽然丰收时的繁忙场景早已经远去,但开封的田野上并没有陷入沉寂,因为一项备受关注的事件正在如火如荼上演着,吸引着农民们的目光。那就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土地确权,就是帮助他们守住自己的“命根子”。不少农民外出打工挣钱,根本无力耕种自家的田地,田地荒芜了太可惜,把田地流转出去,又怕收不回来,这让他们纠结不已。
通许县农民王富贵在外面打工已经整10年了,他一家5口人,有4口人在外务工,家中只剩年迈的母亲守着几亩田地。虽说如今都是机械化耕种、收割,但这些地的田间管理也的确让老人无力应付。尽管如此,他也没有把土地流转出去,因为他始终有顾虑,假如土地流转后出了问题,谁来保障自己的利益?因此,即使打工走得再远,每年农忙时节他也要回家看看。因为土地的羁绊,他一年至少要从外地回家4趟,不算别的,光路费就要好几千块钱。“这都顶得上几亩田地一年的收成了。”对此,王富贵虽然感到不值,但也有些无奈。“无论走多远,我的身份始终都是农民,对于农民而言,没有比土地更重要的了。等我老了,还是要回来靠那几亩田地生活。如果失去了田地,等我老了靠什么生活呢?”王富贵深有感触地说。
我市开展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解决了王富贵的后顾之忧。通过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对农民的土地登记申请、地籍调查、权属审核、登记注册、颁发证书等土地登记程序,最终确认每块土地的权利归属,这样农民的土地就有了“身份证”,土地权利归属就有了保障。“土地确权后,我就不怕了。田地流转出去后,我也能放心地进城打工挣钱了。”王富贵对确权后的土地已经有了新的打算,他准备把田地全部流转出去,每年流转费用直接打到他的银行卡上,这样他就不用来回奔波了。王富贵笑称,田地有了“身份证”后,揣着“身份证”,就等于把田地装进了兜里随身带着,外出务工就彻底踏实了。王富贵的话代表了广大在外务工农民的心声。
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要素,也是农民最大的资产和权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造成农村大量土地闲置。为解决农民进城“失地”的后顾之忧,土地流转逐步提上日程。但由于农民不拥有土地所有权,只能把自己的土地经营权流转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所以农民的土地权益却无法得到根本保障。有关专家指出,一经确权颁证,农民就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权利人,承包户对土地就具有除不准买卖和变更用途之外的各种权利。拿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有更多的农民卸下了怕丢掉承包地的包袱,放心外出务工就业、进城落户。
据了解,我市不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拥有的土地已经开始自发流转,土地已经流转出去的农民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采用口头约定方式让他人耕种。从我市开展的试点情况看,群众的流转积极性都很高,尤其是外出务工的农民一致反映土地确权真是吃下了“定心丸”,他们都希望能够早一点拿到属于自己的土地“身份证”。对于世代以土地为生的农民而言,土地确权让这些面向黄土刨食的农民从此心结不再。
土地确权进行时
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起步的,1978年,安徽小岗村成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发源地,也由此推动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30多年后,中央决定开展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就是要充分释放改革的红利,激活农村巨大的消费需求,充分发挥农业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支撑作用。新一轮农村改革从哪里启动?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是新一轮农村改革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早在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使“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确权颁证工作做出安排部署,要求“稳定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把承包地块的面积、空间位置和权属证书落实到农户”。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做出进一步安排,决定“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用5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4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切实加强领导,抓紧抓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安排2014年重点工作时强调“抓紧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相关要求,“抓紧抓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扩大整省试点范围,总体上要确地到户,从严掌握确权确股不确地的范围”。今年年初,农业部、财政部等6部门把河南省列为整省推进土地确权试点省份。
自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之后,农业部于2011年下达了开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试点的指导性文件,这项工作在全国正式启动。通许县作为农业部2011年在全国确定的50个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县之一,在我市率先开展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201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的意见》和《河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方案》下发后,我市积极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成立开封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开封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意见》和《开封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方案》。2015年7月,在上年试点的基础上,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印发开封市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对该项工作在我市全面铺开进行安排部署。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将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列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工作,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多措并举,强力推进,目前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展顺利。”市农经站站长师建领告诉记者,截至今年9月底,我市已有32个乡镇的310个行政村开展了确权登记颁证工作,96个行政村完成了权属调查、审核公示、完善合同、建立登记簿、数据入库等任务,13个行政村已颁发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确认家庭承包耕地面积223125.5亩,确认地块92986块;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32786份,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3447份,完成档案归档24112卷;受理土地承包经营纠纷541件,结案541件。
土地确权唤起田野新希望
土地确权不仅有利于保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还能够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土地确权释放出的能量,不仅为“三农”发展增添了新动力,也将唤起田野的新希望。
河南省副省长王铁在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土地确权将为以后土地流转和上市交易打基础,可以让农村产权要素“流动”起来,把部分农民“解放”出来,把农村生产力进一步释放出来。
农村土地流转是盘活土地资源、激发农业生产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据了解,我市的土地流转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初期主要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和需要土地发展的农民之间自发流转。随着工业的发展,很多农民到企业上班,他们的土地势必造成抛荒,而需要土地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则正需大量土地。为顺应形势、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我市相继制定和出台了多个相关文件,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截至2015年6月底,全市累计流转土地146.3万亩,比上年年底增加6.1万亩,占全市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7%。流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达88.7万亩,占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的61%。
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以用益物权的形式固化于农户,明确了承包权归属,维护了农户承包权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流转收入。以一亩地为例,传统耕种农作物每亩地的年收入一般为800元至1200元,规模经营的土地一般每亩年收入在1600元以上,有的高达1万元。土地流转后,农民每年每亩可得到900元至1200元的流转费。农民没有了土地的束缚纷纷进城打工、创办企业,摇身一变成为“双薪族”。
“土地确权是农村改革的前提,也是最基础性的工作,它能为以后的土地流转提供保障。”市农经站副站长苏建强表示,“一家三五亩、散落七八处”,尤其是那些夹杂在大地块的“插花地”确实阻碍了现代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地邻”们的小块种植影响生产管理和机械化耕作。对种植大户而言,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可以提高操作的机械化程度,促进经济收入增长。尉氏县南曹乡后孙村村民孙全国是当地有名的种田能手,喜欢琢磨种地技术和政策文件。他流转了200余亩土地,注册30万元资金,成立了尉氏县第一个家庭农场,用于中药材的培育和种植,现在经营得有声有色。
没有抵押物难贷款长期以来是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祥符区农民曾国启2011年从外地打工回家,开始经营鱼塘养殖,初期在别人手上转包了100多亩土地挖成鱼塘,一年到期后又承包了8年,并一次性交清了全部租金。他一直想向银行贷款扩大养殖规模,但是一直贷不下来。“向银行贷款难是因为没有银行要求的传统抵押物等,根本贷不下来。”曾国启无奈地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得知这一消息后,他非常高兴,他打算将承包的鱼塘向银行抵押贷款,实现自己扩大养殖规模的梦想。对此,通许县朱砂镇乔寨村村民乔汝群也深有同感,他兴奋地说:“手里有了土地‘身份证’,心里就更踏实了,还可以拿着证到银行抵押贷款。这回,俺可以放手大搞农业生产了。”
每次到农村采访,与农民聊天,总是会被他们的执着与坚韧所感动。尽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种地并不怎么挣钱,但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在他们的身上始终存留。许多农民已经在外务工多年,甚至举家进城,但办理城镇落户手续的积极性并不高。除了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跟不上等原因以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农民放不下家乡的“一亩三分地”,担心户口转走了,家里的承包地、宅基地也没了,还害怕一旦在城市过不下去,回家以后连地都没得种了。通过确权登记颁证,明确承包地的权利归属,让农民能够进得来、进得安,在迫不得已必须回农村时,还有土地可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通许县朱砂镇乔头村会计杨友水说:“不管咱走到哪儿,地是谁在种,这几亩地的最终经营权还是我的。因为地有证了,俺将来就是不种地了,土地也能放心地流转出去了。”
让更多农民吃下“定心丸”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事关农民切身利益,事关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事关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关于“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明确深化农村改革确定目标时间表,提出到“2020年,农村各类所有制经济尤其是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的保护制度更加完善”。这为做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催人奋进。
目标已经明确方向,更加坚定了我市开展土地确权的信心。我市今年出台了《开封市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施意见》(简称《意见》),划定了我市土地确权的目标时间表,明确提出2016年全市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任务。该《意见》要求,2015年全市完成年初计划的确权登记颁证任务,2016年全市基本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任务,2017年完成扫尾工作。具体安排为:2015年通许县全面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尉氏县争取基本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杞县5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祥符区根据区划调整和城市规划情况全面展开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其他各区要做好前期准备和试点工作,可结合自身实际,统筹安排今年的工作进度;2016年全市基本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任务。
眼下在全市开展的土地确权工作,像一颗“定心丸”,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被土地束缚,并开始享有更多的收入;如一股春风,吹皱了田野上的“一池春水”,唤起了田野的新希望。
2018年是我国土地确权工作开展的最后一年,截至2017年11月底,我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的省份已达28个,土地确权面积达11.1亿亩。那么土地确权完成之后,农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好处呢?
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农业部将采取这些措施: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在近日农业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面,明确提出我们要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包括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其次,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保护好农民的承包权,加快推进经营权在适当范围内有序流转,推动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土地规模化、专业化,包括下一步标准化的相关资源配置要求。确权登记颁证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深化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这项工作搞好了,“三权”分置,无论作为承包户拥有的承包权,或者新型经营主体需要的经营权,相关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
我国土地确权将在2018年年底完成 会给农民带来哪些好处?
张红宇说,家家户户拥有的土地、拥有的耕地到底面积有多大,位置在什么地方,流转出去以后能不能收回来,流转权利能不能得到保障,流转以后对经营者来说,能不能放心大胆的投入?确权登记颁证为农民带来实惠。
航拍实测,农民到底有多少地搞清楚了。这次通过航拍实测,落到地上就是相对精确的数字。
增加土地权能,让老百姓捏着“真金白银”。让老百姓手里拥有的承包经营权证是土地的身份证。面积有多少、具体什么位置,通过这次确权登记颁证,土地权能就非常完整了,农民心里也踏实了。
讲公平有效率,解决土地承包纠纷。通过确权登记颁证,把面积搞准确了、边界搞清楚了,逐步达到相对公平又有效率。在这个情况之下,几十年的矛盾纠纷也予以化解和澄清。拿得出去收得回来,土地流转更放心,解决好了土地的权能以后,土地流转经营更顺畅。此外,确权登记颁证后,经营权可以抵押融资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确实权、颁铁证,让农民具体得到了哪些实惠呢?
以四川省为例,确权登记以后,对农民来说最实惠的就是土地实测面积普遍的增加带来的真金白银。四川省农业厅厅长祝春秀在会上举例道,苍溪县云峰镇响水村271户农户,承包地的面积确权以后是增长了68%,也就是说,户均农民增加了流转土地的收入就达到了1700多块钱,还比如成都市有一个县级市叫崇州市,崇州市通过引导农民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推行农业的共赢制,入股的土地亩均增收260元以上。
此外通过确权,农民对承包权获得了预期的稳定收益,敢于放心的流转,有效地提高了全省土地流转率,也提高了农业的规模化程度。
各地在推动确权成果转化上的典型做法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副巡视员孙邦群还在会上表示,各地围绕确权成果进行了积极探索,创造了很多可以学习借鉴的经验和做法。比如,广东的蕉岭县,采取了在确权的基础上,依托农村土地产权交易中心进行土地的流转,来解决土地撂荒的问题。再比如,甘肃的金昌市,这个地方“以井定田、互换并地”,用这个确权成果来引导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土地权益,一直是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确立了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如今30多年过去,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土地产权界定不清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相信随着确权的进行,不仅解决了纠纷,农民的土地权益也得到了相应的保障。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土地确权将带来什么?对农民有什么好处?:http://www.3jise.com/article/19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