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聚焦农村:同样是不离土地他们村怎么有钱?

  河南商报记者 王琦

  乡村的生态环境要变好,可是怎么找到这与发展经济之间的平衡点?为此,漯河一村庄建起了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厂。

  另外,怎么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三门峡就把传统文化遗产、“万里黄河第一坝”融入其中,致力于发展旅游业。

  三门峡“贫穷娃”成村里“大英雄”

  武安伟是渑池县洪阳镇柳庄村党支部书记,小时候家里穷,他16岁辍学外出打拼。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打拼,他成为县里有名的民营企业家。

  2011年底,40岁的他在乡亲们的期盼中回到家乡当起了村官。几年来,他带领村民修路、治理河道、整治村庄环境。

  2013年秋,武安伟又引导村民发展大棚蔬菜。一个大棚1.8万元,老百姓哪儿敢随便投资?武安伟采取村民出资5000元、他出资1.3万元的办法,引导村民建大棚。

  武安伟打算开设“农家乐”,还计划建水库,发展垂钓、划船等水上娱乐项目,让柳庄成为一个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旅游目的地。

  2013年起,三门峡市有15个项目成为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财政奖补试点。截至2015年,全市共投入财政奖补资金3.37亿元。

  三门峡市在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注重从村庄的人文历史、资源特色、地理形貌、群众基础等实际出发,体现美丽乡村的独特内涵,实现农民不失地、不离土,就地就业、就地生财。

  漯河

  村里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清香扑鼻的香樟树,鲜脆欲滴的红叶石楠……曾一度凋敝的漯河市源汇区干河陈乡小村铺村,如今焕发新活力。

  两年前,省财政厅审核通过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正式落地。项目批复后,投资300万元的干西路改造工程、投资30万元的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厂等应声而起,2700多平方米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图书室一应俱全。

  自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漯河市共争取美丽乡村试点项目17个,共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14490万元,市财政投入3104万元,县区财政投入3104万元。共新修、改扩建道路18.7公里、垃圾中转站3座、污水处理站5座、幼儿园2所,绿化35557平方米。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聚焦农村:同样是不离土地他们村怎么有钱?:http://www.3jise.com/article/19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