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土地流转六大创新形式助农增收

  本报记者刘兴元

  初冬时节,当记者来到永昌县六坝乡七坝村时,只见集中连片修建的上千座高标准日光温棚蔚为壮观,温棚里的新品种辣椒苗青翠欲滴,长势喜人,赶在元旦、春节期间即可上市供应。

  七坝村党总支书记杨文成告诉记者,村里成立了辣椒专业合作社,流转本村及邻近村社农民土地3500亩,建起了1935座日光温棚种植反季节优质辣椒,每座大棚年收入超过2万元。

  如今,在金昌农村,土地流转已成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高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突破口。

  金昌市市长张应华向记者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已达57.7万亩,占实际耕种面积的58.42%,土地流转率大大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流转形式多样化

  在促进土地流转过程中,金昌市严格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推动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土地向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种养能手集中,土地流转从过去单一的村内邻里间流转向多元化发展,形成了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流转模式。

  ——农户自发联合型。采取自愿互换的方式,将千家万户零星分散经营的土地相互置换,使“多处变一处、小块变大块”,并重新进行确权登记,整村推进土地流转。另外,来自不同乡镇、具有共同发展意愿的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组成利益联合体,跨乡镇流转土地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既实现了优质土地资源共享,又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龙头企业带动型。积极引进省内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开展土地流转,农民出土地、出劳力,企业出资金、出技术、出生产资料,农户按照企业要求组织生产,产品由企业按约定价格回收,农民不承担市场风险。通过这种模式,把农村作为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让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实现了产与销、企业与农户的有机对接,实现了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赢”。

  ——合作组织引领型。由当地农民联合组建专业合作社租赁村民土地,统一选择产业项目、统一组织生产、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市场营销,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既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又增强了农民应对市场风险、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能人大户承包型。当地具有一定资本积累、掌握先进技术的经营大户向农民租赁土地,再以不低于本地劳动力市场的用工价聘用农民打工,农民在获取土地租赁收入的同时,又获取一定的务工收入,拓宽了增收渠道。

  ——统一建设置换型。在住宅比较破旧和零乱的村组,鼓励农户打破村组界线,利用荒滩坡地,重新规划和统一建设集中居住区,拆除旧宅复垦耕地,复垦的耕地不再分地到户,整体出租经营。金川区统一规划,利用荒滩沙地建起了中牌、东湾、西湾三个新农村集中居住区,可容纳5000户农户集中居住,拆除旧宅后,复垦出上万亩耕地流转经营。

  ——集中改造盘活型。在城中村和城郊村,结合综合改造,鼓励农户以地换房产、以地建保障或以成本价集资建设住宅楼,使农户上楼集中居住,土地入股集约经营。目前,金川区宁远堡镇西坡新村已建起住宅楼45栋1654套,高岸子新村新建住宅楼75栋2535套,实现了村庄变社区、村民变居民,可盘活旧宅基地4000多亩。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土地流转六大创新形式助农增收:http://www.3jise.com/article/20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