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我省各地按照 “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有力地促进了土地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加速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进入了提质增速发展的新阶段。
2010年—2015年六年间,全省耕地流转面积增加2284.05万亩,耕地流转率年均增幅达到35.58%。截至2015年底,我省土地流转面积3788.92万亩,其中耕地2921.85万亩,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46.8%。
一、土地流转的主要特点
(一)农民流转意愿明显增强,流转步伐进一步加快。主要原因是: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粮食生产成本增速高于价格增速,农民普遍反映种粮不划算;土地流转价格上涨较快,农民流转土地的收入再加上各种政策补贴,接近甚至高于自己种地纯收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比重提高,倒逼土地加快流转。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为土地加快流转提供了重要载体。目前,全省现有专业大户 125599户,家庭农场 2430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6909个,涉及到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农产品流通及生产性服务业等多个产业领域,规模流转土地面积占全省土地流转的近8成,已成为土地流转的重要载体,对土地流转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流转行为日趋规范,消除了农民流转土地的顾虑。当前土地流转由以前的亲戚邻居间代耕代种、自发流转为主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为主转变,市场化、规范化程度大幅度提升,消除了农民对土地流转的顾虑。目前,我省流转合同更加规范,规模流转50亩以上的合同签订率超过98%。在流转形式上,经过多年的发展,全省形成以转包、租赁、转让为主(81.16%),以托管(13.57%)、互换(3.62%)、股份合作及其他形式(1.65%)为补充的土地流转新格局,极大丰富了流转形式。
(四)管理服务进一步规范,为土地有序流转提供了保障。省政府高度重视县级农村土地纠纷仲裁庭和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目前,全省90%的县(市、区)建立了仲裁委员会、95%以上的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挂牌,初步建立了乡村调解、县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全省各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
(一)加强政策引导。2009年,省政府《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若干问题的意见》(皖政〔2009〕13号)下发后,从省级层面加强了对土地流转的规范引导,并由省财政每年给种粮大户每亩补贴10元。大多数市和80%的县(市、区)也相继出台了具体的扶持政策。合肥市从2009年起,对单个经营主体受让土地2000亩以上,从事粮食生产,且流转期5年的,按100元/亩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
(二)强化管理服务。为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省委、省政府把建立县(市、区)农村土地纠纷仲裁庭和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提上了重要议程,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把两个平台建设列为年度重点工作考核内容。各地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重点推进县乡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和服务中心建设,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不断加强。芜湖市明确,对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开展服务的,按每亩20元给予一次性工作补贴。
(三)加快流转主体培育。把培育规模经营主体作为引导土地流转的重要抓手,省里实行奖励扶持政策,设立了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拿出“真金、白银”,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不断增强土地流转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各地也普遍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淮北市从2009年起,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业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合作和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六安市从2010年起财政每年安排土地流转专项奖励资金,实行以奖代补。同时,对流转期限长的规模经营主体,优先安排农田基本建设、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道路等项目建设,努力提高抗风险能力。
(四)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各地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不断探索土地流转探索新路,丰富土地流转模式,探索出一条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新路子。亳州市推广“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基地”经营模式,仅谯城区十八里镇的亳州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就有9家企业流转土地近3万亩,从事中药材规模化种植;黟县“十二都木竹林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山场流转转包农户荒山,建设优质丰产油茶基地,立体种植良种香榧、山核桃,使林农人均增收2000元/年。
三、土地流转的重要作用
(一)加速了先进技术推广,提升了农业科技水平。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极大刺激了对现代农业技术和装备的需求,加速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不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用规范栽培技术,引进先进设施和灌溉、施肥技术,极大提高农产品质量。
(二)降低了资源消耗,节约了生产成本。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更容易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统一技术和统一服务,不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生产中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按时、按需、按量灌溉,节约了化肥、农药和水资源。
(三)促进了农业标准化,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农业的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有利于落实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技术标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实现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测。
(四)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了三产联动。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要求更高,使传统种养农业向农产品加工、流通、生产性服务、休闲农业延伸,实现了三产融合、联动发展。
(五)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使得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污染源可控,禽畜粪便资源化、无害化与减量化处理成为可能,有利于“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六)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民增收。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实现了流转主体和流转农户“双赢”局面。一方面土地流入方通过规模经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了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农民通过流转土地,增加了租金收入,同时,还获得了在规模经营主体季节性务工的机会,增加了工资性收入。
合肥市:以土地流转推动城乡要素优化配置
合肥市将土地流转作为城乡优化要素配置的重要推手,在坚持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集中、规模、集约;指导、管理、规范”的原则,有力有序有效地推动了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截至2015年三季度,全市流转土地面积突破300万亩,流转率达59%;当年新增流转面积28.4万亩,同比增递13.2%。流转农户52.8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44.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全市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合肥市“三农”整体工作发展。
一是促进了现代高效规模生态农业发展。全市规模种养大户突破万户,家庭农场2694家,农业合作社3422家,各类农业企业3000多家,规模养殖场(小区)突破5000个,特色规模农业面积突破300万亩,市级以上“一村一品”和特色镇村发展到476个,四大城区近50万亩农田基本退出传统农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全市规模农业经营比重达60%以上。
二是加快了农业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全市建成各类集合先进生产技术、人才、资源等要素的农业园区361个,面积150万亩,形成十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
三是加速了农村土地资本化进程。 2014年率先开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注册登记改革试点,鼓励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探索农民土地权益的股权化保护机制,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工作已经拓展到全市五县一市10多个乡镇,成功组建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3家,入股农户1300多户,入股土地1.4万多亩,正在筹备组建的土地股份合作社7家。
四是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全市农村土地流转进度的加快,在保证流转农户基本租金收入的同时,增加了规模流转农户的农业效益;也使一部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加了外出务工的收入,全市117万农民实现转移就业。
五是提升了美好乡村建设水平。实施40多个整村推进项目,新建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新型农村社区近50个,惠及10万农民。已完成项目区80%以上的耕地集中流转,引入近百家农业企业发展规模种植。实现了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和城镇集中。
界首市:规范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界首市按照“群众自愿、适度规模”的原则,积极稳妥引导土地有序流转,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使界首农业得到健康发展。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市土地流转总量43.7万亩,流转率达75.5%,被誉为安徽省土地流转第一县市。总体来看,界首土地流转工作呈现“五化”特点:
一是流转形式多样化。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根据不同情况,实行易租则租、易包则包、易换则换等多样化形式,既有租赁、转包、互换、转让等传统方式,又有“整村推进”、托管、入股等新的形式,满足流转双方的不同意愿。
二是支持政策系统化。除财政奖补外,同时给予信贷、担保、贴息、农业保险、用地用电、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整合涉农项目等多方面支持。通过实施附加保险提高保险金额、实行保单质押、财政再贴息银企直通的融资模式,着力解决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大户贷款难、自然风险大等难题,已初步形成支持土地流转的一系列政策体系。
三是种植模式高效化。土地流转使农业耕作方式由粗放到精良,科技投入大幅提升。在该市100亩以上连片规模流转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部分是种子粮、优质粮和专用粮,其中丰絮科技有限公司良种繁育面积4万多亩,规模种植经济作物5万亩,出现了邴集东张反季节蔬菜基地、大黄冠林花卉苗木基地、光武齐岗万亩高产核心示范片等一批高效农业基地。
四是经营方式产业化。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生产单位增大,实力增强,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进而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原”字号初级产品的转化率逐步得到提升。目前,界首市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95家,认定注册家庭农场615家,发展合作社768家。
五是增收途径多元化。土地流转不仅解决了人地矛盾,同时带动了二、三产业发展,增加了群众工资性收入,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高效益行业合理流动,极大地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了农民增收。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土地流转农业发展的主要做法有哪些?:http://www.3jise.com/article/22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