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省3463万亩小麦,克服了秋、冬连旱及病虫发生重等不利因素,产量达到了总产1430万吨、亩产 413公斤,在面积减少42万亩的情况下,总产比去年增加3.1万吨、亩产比去年增加5.8公斤,实现夏粮生产十二连丰。小麦生产“七分种,三分管”,抓好播种环节,对夺取小麦丰收至关重要。为种足种好今秋小麦,继续保持高产稳产的好态势,省小麦专家顾问组在认真总结近年来抗灾夺丰收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生产上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提出了今年秋季小麦播种和冬前管理技术意见。
一、小麦生产取得丰收的基本经验和存在问题
(一)基本经验
一是高产节水综合抗性强的优良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持续干旱的不利影响,实现了节水高产。
二是机械化作业质量提高,秸秆粉碎精细,整地质量好,播后镇压面积扩大,出苗齐全,为丰产奠定了基础。
三是播期集中适时,一、二类麦田面积扩大,苗情一致,群体充足,为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奠定了基础。
四是春季因苗因地制宜,科学管理措施到位,苗情保持了良好态势,构建了丰产的亩穗数、穗粒数架构。
五是“一喷三防”落实到位,克服了穗期病害重发、虫害普发的不利影响,起到了“一喷多防”的作用,保证了较高的小麦粒重。
(二)存在问题
分析今年的生产形势,总结近几年的不足,在小麦生产上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地区伏期降水量小,深层土壤墒情不足。“伏里有雨好种麦”,但今年6月至8月中旬全省降水量偏少1-2成,其中小麦主产区的石家庄南部、邢台、邯郸大部降水偏少2-6成,衡水、沧州区域降水差异很大,总体偏少。进入9月以来,全省多地、多次集中有效降雨,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多,明显改善了土壤墒情,但也有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旱情继续发展,深层土壤储水量进一步降低,不利于高产节水栽培,也将增加足墒播种的难度。
二是局部区域玉米生育进程不一。由于干旱,玉米播种出苗早晚不一致,造成玉米生育进程不一致,进而玉米成熟期将有早有晚,影响集中适时种麦。
三是一些关键技术落实还不到位。等行全密种植形式还没有全面普及,播后镇压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区域存在播量偏大、整地质量不高等问题。
四是病虫害重治轻防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地方在一些病虫害防治上重治轻防、重虫轻病,特别是系统侵染性病害、苗期病害、禾本科杂草的防治还有薄弱环节。
二、今秋种麦的关键技术
据气象部门预测,厄尔尼诺现象有可能持续到今年冬季,今秋种麦仍然要以抗旱播种为基础,以选用优良品种为前提,以关键技术落实为重点,推行规范化播种,为夺取明年小麦丰收奠定基础。
(一)重点抓好五项关键技术的落实
1、推广节水稳产高产品种
本着“选用优种,合理布局,良种良法配套”的思路,各地应根据生态条件、生产水平、地理位置等因素选择节水、稳产、抗逆性强的对路品种。突出抓好地下水压采区700万亩小麦节水品种的推广和配套技术的落实;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品种,推行规模化、标准化订单生产。
2、深松旋耕分层施肥技术
小麦底肥养分积聚在耕层,特别是磷肥养分移动性差,深层磷元素锐减,与小麦根系下扎较深不对应,养分利用率低。而深松旋耕分层施肥技术将深松与深施肥结合在一起,起到增加蓄水、打破犁底层、底肥深施的综合作用,是实现小麦丰产的需要。要选用配套机械、推行深松旋耕分层施肥技术。
3、足墒播种保全苗技术
足墒播种是确保小麦苗全的关键措施,也是实施节水栽培的重要基础。小麦播种时要掌握表墒适宜,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80%左右。针对今年土壤深层墒严重不足的现状,大力推行9月中下旬玉米带棵洇地,“一水两用”技术,既提高玉米产量,又保证小麦足墒播种。
4、播后强力镇压技术
播后镇压可以有效地碾碎坷垃、踏实土壤、增强种子与土壤的接触度,提高出苗率,起到既抗旱又抗寒的作用。在播种后出苗前土壤表层墒情适宜时,利用专用镇压器进行镇压作业,镇压器每延米重量控制在120-130公斤。
5、小麦拌种长效防控技术
小麦种子包衣或拌种可以减轻病虫危害,实现苗全苗壮。近年来局部区域地下害虫危害较重,土传病害呈加重趋势,种子侵染性病害发生严重,但生产上存在着用药单一、防控不及时、用药不对路、以及“重虫害、轻病害”等问题。今年小麦播种时要大力推行种子包衣或拌种,重点抓好种传、土传病害、地下害虫等病虫防治。严格拌种用药,禁止超量用药。拌种后立即播种,现拌现用,当日播完。由于今年9月份以来降雨较多,要注意提高包衣种子和拌种种子的质量,确保出苗整齐。
(二)全面落实十项常规技术
1、精细整地
精细整地是保证苗齐、苗全、苗匀的主要基础措施之一,秸秆直接还田质量直接关联着整地质量和出苗好坏。玉米收获后要及时进行粉碎作业,要把秸秆粉碎精细,旋耕深度要尽可能达到15㎝以上,旋耕2遍,整地时要根据墒情掌握好时间,达到土地平整、上虚下实、无明暗坷垃的要求。
2、隔年深松
深松可以有效地打破犁底层、减少雨季径流,增加土壤储水量,改善耕层土壤理化性状,有利于提高整地质量和出苗率,实现苗齐、苗全。每隔3年左右深松一次,深度25㎝以上。
3、施足底肥
施足底肥有利于培育冬前壮苗、缓解春季管理时水分与养分的矛盾,争取春季管理主动。要改变底肥不足和不施底肥而在浇蒙头水、或盘根水、或越冬水时追施化肥的被动施肥习惯,高产田一般掌握磷、钾全部底施,氮素占全生育期总施氮量的50-60%,在氮、磷、钾、微合理使用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一般亩底施纯氮6-8公斤,五氧化二磷7-9公斤,缺钾麦田施氧化钾5-7公斤,提倡增施有机肥。
4、适期晚播
在适宜播期范围内,适当推迟播期,既可以实现冬前壮苗,又有利于减少冬前水分蒸腾,实现节水抗旱,减少冬前旺苗,增强抗寒能力。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南部麦区播期应掌握在10月8-18日,中部麦区掌握在10月5-13日,北部麦区掌握在10月1-8日。
5、合理播量
合理播量的标准是播期播量相配套,同时也是实现冬前合理群体结构,争取最终理想亩穗数的关键。多年实践证明,哪年播量充足合理,那年群体就有保证,实现增产的把握就大。在适宜播期范围内冀中南掌握亩基本苗在20-25万,冀东和北部麦区掌握在25-30万;超出适期范围后每晚播一天增加0.5公斤播量,实现播期播量相配套。
6、等行全密
等行全密种植技术可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光热资源,减轻缺苗断垄的影响,改善群个体结构,增加群体、提高穗数、实现增产。大力推广种植形式为12-15㎝等行距全密种植形式,示范无垄匀播种植技术。
7、精细播种
机械化精细播种是确保苗匀、苗齐、苗全的关键。要掌握播种速度,匀速慢行;要掌握合理播深,一般在3-5cm。通过精细播种减少缺苗断垄和“撮子苗”现象。
8、杂草秋治
禾本科恶性杂草在我省部分区域呈“岛屿型”发生趋势,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农民群众只注重杂草春季防治,而忽视秋季防治,错过了禾本科杂草的最佳防治时期。要搞好宣传发动,在三叶期搞好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防治工作。
9、因墒浇水
要根据降水情况、土壤墒情等情况因地因苗因区域进行灌溉浇水。中北部麦区越冬前要适时浇好封冻水,确保小麦安全越冬。中南部麦区如果底墒充足、播后镇压踏实、土壤墒情好的麦田,冬前可不浇水;沙薄地或整地质量差、跑墒严重、秋季干旱的麦田应浇补墒水或封冻水。
10、冬前促控
对于冬前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在冬前可以采取机械镇压或化控措施;对于底肥不足、苗子偏弱的可以结合冬前浇水,补施适量化肥。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关于印发《河北省2015-2016年度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技术意见》的通知(冀农粮发〔2015〕24号)(一):http://www.3jise.com/article/25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