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已过,随着气温逐步回升,我省小麦由南向北陆续进入返青、起身、拔节阶段。这一阶段是小麦一生中促进苗情转化升级的重要时期,也是建立合理群体,培育壮秆大穗,搭好丰产架子,并为粒重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为确保我省今年夏粮再夺丰收,特提出如下技术意见。
一、当前全省小麦生产形势
今年我省小麦生产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农业部门精心组织、强化技术指导,狠抓关键措施落实,麦播和冬前管理工作进展顺利,全省越冬期苗情略差于常年同期。据农情调度,全省冬前小麦一、二类苗占比84.7%,较常年减少约1.9个百分点,较上年减少5.2个百分点;三类苗占比14.9%,较上年增加7.1个百分点;旺长苗占比0.4%,较上年减少1.9个百分点。当前小麦生产有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麦播面积稳定。省委、省政府把粮食生产列入目标管理考核,加大对种粮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各项惠农政策有效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全省麦播面积继续稳定在8100万亩以上。二是麦播基础整体较好。去年秋播关键技术落实到位率高,主导品种更加突出,布局更趋合理,加之播期集中,麦播后气温墒情总体适宜,绝大多数麦田出苗较好。三是墒情充足。自麦播以来,全省各地出现多次大范围降水过程,降水不仅补充了土壤水分,又有效踏实了土壤,有利于小麦安全越冬。2月12-13日全省平均降水量15.2mm,对小麦返青期生长非常有利。四是病虫发生危害相对较轻。去年11月下旬和今年1月下旬两次降雪及之后连续强降温过程,有利于抑制病菌和虫卵繁殖生存,压低病虫越冬基数,减轻春季防控压力。五是部分受冻麦田恢复较好。受去年11月下旬强降温降雪天气影响,部分麦田发生不同程度冻害,降温过后,各地抓住天气回暖的有利时机,及时开展追肥、叶面补肥和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措施,促进麦苗恢复生长,目前多数受冻麦田恢复情况较好。
尽管当前全省小麦总体生长基本正常,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去年11月份全省持续出现阴雨寡照天气,光照偏少,加之降温偏早,导致部分麦田群体不足,个体偏弱;二是受去年11月23日-25日强降雨(雪)降温天气影响,我省豫中、豫东以及豫东南等地部分麦田出现不同程度冻害现象。1月22-24日全省再次出现大幅度降温大风天气过程,大部分地区最低气温下降6-8℃,本次降温过程不利于前期受冻麦田恢复生长,长势较弱麦田遭受不同程度冻害。三是由于降温偏早,土壤湿度偏大,大部分麦田冬前没有进行化学除草,春季麦田杂草防控压力加大。同时部分麦田由于田间湿度大,纹枯病发生势头显现。
二、春季麦田管理技术
根据当前小麦生长情况及存在问题,特别是去年11月份低温寡照和两次强降温天气导致全省小麦苗情总体偏弱的特点,今春我省春季麦田管理的指导思想是:立足于抗灾夺丰收,突出一个“早”字,狠抓一个“促”字,因地因苗制宜,分类科学管理,促苗情转化升级,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夯实夏粮丰收基础。重点抓好以下关键技术措施:
(一)中耕镇压,提温保墒
全省各类麦田在开春以后,要抓住墒情好的有利时机,及早进行中耕划锄,以破除板结、疏松表土、提温保墒,促苗早发快长,力促分蘖多成穗、成大穗,争穗数保产量。对于播种时整地粗放、坷垃多、土壤翘空的麦田,要在早春土壤解冻后适时镇压,以沉实土壤,弥合裂缝,减少水分蒸发,保墒防冻,促进根系下扎。
(二)因地因苗制宜,加强肥水管理
1.对于三类弱苗麦田,春季管理要以促为主,追肥可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返青期5厘米地温稳定3℃以上时每亩施尿素5-8公斤;第二次结合浇拔节水每亩追施尿素5-10公斤,以提高成穗率,促进小花发育,增加穗粒数。
2.对于一、二类壮苗麦田,地力水平一般的田块可在起身期结合浇水亩施尿素15公斤左右,以提高分蘖成穗率,促穗大粒多。对地力水平较高的一类麦田,春季管理要前控后促,保苗稳健生长,可在拔节期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
3.对于旱地麦田,春季趁墒亩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并配施适量磷酸二铵,保冬前分蘖成穗,促春生分蘖早发快长,争取穗数保产量。
4.对于冬前和越冬期受冻麦田,早春应及早划锄,提高地温,并在起身期提前进行追肥浇水,促其尽快恢复生长,提高分蘖成穗率。若发现大分蘖已经冻死的麦田,可在拔节期结合浇水每亩再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促分蘖成穗。
5.对于有旺长趋势的麦田,早春应镇压蹲苗,控制春季分蘖过多发生,肥水管理可推迟到拔节后期两极分化结束时,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0-15公斤。对有脱肥症状的旺长麦田,追肥浇水时间可适当提前,以防旺苗脱肥转弱。
另外,对豫南稻茬麦田,还要做好清沟理墒,防渍防旱。
(三)选准对路农药,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各地应以条锈病、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麦穗蚜、吸浆虫等“四病两虫”为重点,加强系统监测,及早发布预报,选准对路药剂,早防早治,统防统治。
一是拔节前实施化学除草和纹枯病早控。对于冬前没有进行化学除草的麦田,可在春季气温稳定通过6℃以后,选择晴好天气于上午10点~下午4点,根据当地草情、草相等实际情况,科学开展麦田杂草防除。可结合化学除草,喷药防治纹枯病和麦蜘蛛。对小麦纹枯病,在病株率达15%时选择使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丙环唑、申嗪霉素、井冈霉素、井冈?蜡芽菌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严重发生田,隔7-10天再喷1次。对小麦红蜘蛛,可选用阿维菌素、哒螨酮、甲维盐等喷雾防治。
二是南部地区严密监控小麦条锈病。沙河以南条锈病常发区,要坚持“准确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随时扑灭零星病叶和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时,应组织开展区域性统一防治,防止病害大面积流行。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硅唑、菌晴唑、丙环唑等,药剂浓度严格按照农药包装说明推荐的剂量使用。
三是抽穗扬花期预防控制小麦赤霉病和吸浆虫。小麦吸浆虫高密度区要重点抓好蛹期土壤处理和成虫期喷药防治等两个关键环节,一般发生区做好抽穗至扬花前的成虫防治。蛹期防治可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用毒死蜱、辛硫磷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撒后结合浇水效果更好。成虫期防治可适当前移施药时间,在小麦抽穗期,用高效氯氰菊酯或毒死蜱等进行防治。对小麦赤霉病,各地要“科学预测,主动出击,见花喷药,防病保产”,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时,应全面开展病害防控,特别是豫南地区必须提前打好“保险药”,做到全面预防。对高感品种,首次施药时间要提早至抽穗期。药剂品种可选用氰烯菌酯、烯肟菌酯、戊唑醇、咪鲜胺、多菌灵等,用药量要足,喷液量要大,喷洒要均匀,保证防治效果。
四是后期推行综合用药。小麦生长发育后期各地要积极开展“一喷三防”,将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科学配方、混合喷洒,综合控制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叶枯病、蚜虫等多种病虫危害。针对穗蚜,推荐选用吡虫啉、啶虫咪、吡蚜酮、抗蚜威等药剂喷雾防治,也可用苦参碱、烟碱、楝素等植物源农药。
(四)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预防晚霜冻害
我省春季气温回升快、起伏大,极易发生“倒春寒”,尤其是今年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春季气候起伏可能会加剧。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要在寒潮来临前,及时进行浇水,以调节近地层小气候,减小地面温度变幅,预防晚霜冻害发生。一旦发生冻害,要及时采取浇水、追肥等补救措施,促进受冻小麦尽快恢复生长,将冻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三、提高认识,强化指导服务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抓好小麦生产对夺取“十三五”粮食生产开门红至关重要。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提高认识,准确把握今年小麦生产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加强组织领导,狠抓春季麦田管理关键措施落实,努力夺取夏粮生产主动权。一要早动手、早准备。根据当前小麦苗情,春季麦田管理措施要前移,因此,各地要及早谋划准备春季麦田管理工作。二要因地制宜及早制定春季麦田管理意见。各级农业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跟踪调查苗情变化,并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制定有针对性的麦田管理技术意见。三要强化示范带动。以高产创建、模式攻关示范为载体,率先抓好各项增产技术措施落实,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四要加强技术宣传与指导。继续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充分发挥省、市、县、乡四级专家和农技人员的作用,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宣传和指导服务。同时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农信通等传媒形式,通过技术讲座、印发资料、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大力宣传春季麦田管理技术措施,掀起春季田管高潮。五要搞好督导检查。小麦专家指导组要分赴各地进行春季麦田管理督导工作,督促当地管理技术措施落实情况,面对面对农民田间指导。各地要积极开展专家督导指导,确保各项春季田管措施落实到位。六要协作配合,搞好服务。各级农技、土肥、植保、种子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密切配合,搞好服务,加强指导,为春季麦田管理提供物资和技术保障,确保春季麦田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2016】河南省春季麦田管理技术意见:http://www.3jise.com/article/25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