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县小麦生产是在“十一连增”的高基数、高起点上进行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部门科学指导,狠抓关键增产技术措施落实。一是我县小麦播种基础较好。二是春季管理成效明显。三是我县小麦中期苗情较好。四是土壤墒情较为适宜。五是中后期管理到位。
一、采取的高效措施
(一)积极组织开展农业技术服务。由于2月4-7日、16-17日,我县喜迎两场降雪,两次降雨量达23.0mm以上,对小麦返青非常有利。我局结合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服务粮食生产活动,对全县17个乡镇(区)进行分包,组成17个技术服务小分队,分赴各乡镇村指导群众抓住墒情好的有利时机进行麦田春季管理。该次活动共出动车辆34台次,技术人员170人次,散发技术资料23000余份,在电视台播放《兰考县2014年小麦春季管理技术讲座》、《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讲座》,在《百姓观察》、《都市报道》等栏目内以新闻形式播出进行管理技术宣传,迅速掀起我县麦田管理高潮。按照因苗制宜,分类管理的原则,科学运筹肥水,在小麦田间管理上以促弱、稳壮、控旺为重点,对群众进行分类指导。
(二)加强预测预报,搞好病虫害防治。小麦病虫害多发时期,县农技人员每周二、五两次对我县小麦病虫害进行监测调查,重点加强小麦条锈病、纹枯病、赤霉病、麦蚜、白粉病、叶锈病、麦蜘蛛等“五病二虫”和杂草的监测预报,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指导群众进行病虫草害防治。
(三)预防“倒春寒”和晚霜冻害。小麦拔节后抗寒能力明显下降,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寒潮到来之前,采取普遍浇水、喷洒防冻剂等措施预防。一旦发生冻害,及时采取浇水施肥等补救措施,促进麦苗尽快恢复生长。
(四)灌浆期要注意视农时、看墒情,遇旱要适当浇水,最好进行喷灌,防止大水漫灌,以防倒伏,并可防御干热风危害。结合浇水增施肥料,以达到增加穗粒数,提高粒重的目的。浇水时注意天气变化,大风天气不能浇灌,预防倒伏,灌浆水应小水早浇,以防贪青晚熟,若遇连阴雨天气,注意疏通沟渠,排水降湿,做到雨过田间无积水,保证小麦正常生长。
(五)、科学施肥
在灌浆期要叶面喷施进行根外追肥,防止早衰。此期叶面追肥主要是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光合效率,抗病抗倒,减轻干热风危害。脱肥田可10天喷一次。要用2%的尿素溶液(1公斤尿素兑水50公斤)或磷酸二氢钾200克兑水50公斤进行叶面喷洒,以提高粒重和品质。
(六)、加强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小麦中后期是各种病虫害多发期,若白粉病发病重、发病早,可在白粉病病叶率达5%时亩喷施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g进行防治。穗蚜百株达500头或益害比1:150以上时,可亩用2.5%的三氟氯氰水乳剂25-50克,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兑水50公斤喷雾防治小麦蚜虫。
杂草不仅和小麦争肥、争水、争光、影响小麦产量,而且降低小麦品质。因此,对前期化学除草不彻底麦田、尤其是野燕麦较多地块,应及时彻底人工拔除,并将拔出杂草带出麦田深埋或干后焚烧,以防下年蔓延危害。
(七)搞好“一喷三防”
小麦生长后期脱肥、青枯、干热风、病虫害、倒伏是影响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因此,搞好小麦“一喷三防”工作,对预防干热风、病虫害、后期倒伏,促进小麦增产,提高小麦品质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小麦“一喷三防”可在小麦灌浆期以后开始,喷洒时间最好在晴天无风上午9~11时、下午4时以后喷洒,每亩喷水量不得少于30公斤,要注意喷洒均匀,尤其是要注意喷到下部叶片。在喷施前应留意气象预报,避免在喷施后24小时内下雨,导致小麦“一喷三防”效果降低。高产麦田要力争喷施2~3遍,间隔时间7~10天。
二、合理利用配方料
今年的示范区内主要采用小麦专用配方肥料,氮磷钾比例为20-16-9,据农户反映,肥料效果较为满意,收到农户的好评。
三、示范品种
以矮抗58、周麦22、lankao198等品种为主,主导品种更加突出,区域布局更趋合理,根据各乡镇不同的土壤类别,筛选出以上几个品种,供广大群众根据地块选择合适的品种。
四、采用技术
麦播关键技术落实到位,如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播期病虫害防控面积也进一步扩大。
五、产量验收情况
根据农业部关于2015年小麦实施方案要求,我县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行测产,30个点平均亩产617千克。6月9日,省农业厅组织专家组对兰考县小麦示范方进行抽查实打验收。此次验收在固阳镇万亩示范方随机抽取3个点进行实打验收,经现场丈量面积、称重、测定含水量、去除杂质,实际收获小麦面积1.672亩,共收获小麦1042千克,按标准含水量13%计,折实产623千克/亩。
相关阅读:
2016年小麦春季防倒伏措施
2016年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2016年邓州市小麦拔节期管理技术意见
【2016】安阳市小麦返青期生产形势分析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2016】兰考小麦高效管理措施:http://www.3jise.com/article/25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