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已过,随着气温的回升,我市小麦已经陆续进入拔节阶段,需肥需水量增加,搞好这一阶段的管理,对于促进分蘖成穗,提高成穗率,减少小花退花,增加穗粒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切实做好小麦拔节期麦田管理工作,落实关键增产技术措施,确保今年夏粮丰收,特提出如下技术意见。
据邓州市农技中心调查,全市一、二、三类麦田比例为25:55:20,平均亩群体71.2万,单株分蘖4.6个,单株次生根9.7条,叶龄7.8片。群体,叶龄、分蘖、次生根等个体发育指标明显少于常年同期水平。当前小麦生产有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麦播面积稳定。全市麦播面积为220万亩,保持稳定。二是墒情适宜,光照充足,3月7-8日的降水,有效缓解了前段的旱情,为我市小麦进入拔节期,提供了很好的墒情。三是病虫越冬基数低。去年11月下旬和今年1月下旬两次降雪及之后连续强降温过程,有利于抑制病菌和虫卵繁殖生存,压低病虫越冬基数。当前小麦生产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冬前持续阴雨寡照,降温偏早,和常年相比麦苗个体长势较弱,群体不足。二是部分整地质量不高,土壤桥空、镇压不实的麦田,麦苗长势弱、分蘖少,群体偏少。
针对当前苗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拔节期麦田管理,其技术路线是突出“早”字,立足“防”字,以“一促三防”(促弱苗,防冻害,防病虫,防早衰)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1、科学肥水,促控结合。
对于一类麦田,促控结合,以提高分蘖成穗率,促穗大粒多。这类麦田要突出氮肥后移,可在拔节中后期追肥浇水,每亩施尿素8~10公斤;对于二类麦田,要以促为主,趁现在土壤墒情好,每亩施尿素10~12公斤,促苗稳健生长,提高分蘖成穗率;对于三类麦田,若返青期没有采取肥水措施,应以拔节期为肥水主攻时期,结合近期的降水,一般每亩追尿素7~10公斤,磷酸二铵5公斤;若在返青期已进行追肥的麦田,可在拔节期进行第二次肥水管理,结合雨后墒情每亩追施尿素5~10公斤,提高成穗率,促进小花发育,增加穗粒数。
2、加强监测预报,综合防控病虫害。
要做好小麦纹枯病、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赤霉病、吸浆虫、麦蚜、麦蜘蛛等“五病三虫”的监测预报,及时开展综合防控。目前是防治纹枯病的关键时期,在病株率达15%时选择使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井冈霉素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严重发生田,隔7-10天再喷1次。小麦条锈病,继续推广“准确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经验,要及时消灭发病中心,防止扩散蔓延。小麦赤霉病,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要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如遇大雾、连阴雨天气或地势低洼地块,应及时选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进行喷施预防。小麦蚜虫,当百株虫量达到200头以上时,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或3%啶虫脒乳油25毫升,对水40~50公斤进行防治。防治红蜘蛛,用1.8%阿维菌素3000-4000倍液或20%哒螨灵15000倍液喷雾。小麦吸浆虫要严把蛹期和成虫期两个关键环节,在化蛹盛期,每亩用3%甲基异柳磷粉剂2公斤或48%毒死蜱乳油200毫升,配制成25-30公斤毒(沙)土顺麦垄撒施,施药后如无雨应适当浇水。
3、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立足防灾减灾夺丰收。
小麦拔节后,抗寒力下降,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寒流到来之前,对整地质量差、土壤悬松的麦田要及时浇水保苗,抗旱防冻,促进麦苗正常生长。
4、加强技术宣传与指导,搞好服务。
充分发挥专家和农技人员的作用,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宣传和指导服务。同时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农信通等传媒形式,通过技术讲座、印发资料、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大力宣传小麦拔节期管理技术措施,提高麦田科学管理的技术水平。要继续开展好“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包村技术人员要深入田间地头,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把麦田管理的关键技术措施指导到户、落实到田。要抓好高产创建示范方、科技支撑示范方,落实关键技术措施,搞好示范样板,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相关阅读:
关于印发《河北省2015-2016年度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技术意见》的通知(冀农粮发〔2015〕24号)(一)
2016年河北省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
山东关于印发2016年全省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的通知(鲁农技字〔2016〕1号)
安徽省印发2015-2016年度小麦绿色增产实施方案的通知(皖农农函[2015]777号)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2016年邓州市小麦拔节期管理技术意见:http://www.3jise.com/article/26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