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土地资源的形成受到了哪些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土地资源的形成始于自然过程,但是随着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系统的影响甚至超过了自然作用力。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具有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因而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时必须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尽量做到趋利避害,协调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使二者达到和谐统一。 那么,土地资源的形成受到了哪些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呢?

一、人口因素

土地作为资本的载体和人类活动的场所,其与人口的依存关系密切。在人地关系中,由于土地数量的相对固定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变化,引起人地关系紧张的矛盾往往在后者。

人口质量的高低也会影响到土地资源的稀缺程度。当人口质量普遍较高时,新增人口能迅速成长为人力资本,有助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单位土地的生产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 

人口密度的高低会对区域的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产生影响。一般来说,人口多土地数量少的区域,因为土地资源的稀缺程度较高,为了维系人类的生存,会向土地系统中投入更多的技术、劳力和化石能量,以换取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即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较高;而在人少地多,人地关系矛盾相对较小的区域,土地数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相对较弱,经营活动中势必会以大量的土地投入替代其他紧缺型要素的投入,土地利用也就相对粗放。 

我国土地资源虽然总量较多,但是人均占有量却很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水平进步,人口数量的正增长态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而土地资源总量有限,土地生产力增长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也不可能无限制提高。土地资源供给的短缺性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空间和土地产品的需求性之间的失衡状态将越来越严重。因而,协调人口数量和土地资源关系,切实保护好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确保其可持续利用,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经济因素

影响土地资源的经济因素包括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区位等。 

1、土地生产力

土地生产力,通常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是土地评价中衡量土地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影响土地生产力高低的因素,除了自然要素以外,还有经济方面的因素。一般来说,土地生产力可以区分为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经济生产力。所谓自然生产力是指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由气候、地形、 土壤和生物等因素决定的土地天然生产力。经济生产力又称为社会生产力,是指在土地自然生产力基础上,在新技术推动和人类管理与调控下,通过培肥土壤、改良品种、创新栽培技术、加强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田间经营管理水平等措施得到的土地生产力。

土地生产力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这些因素间协调发展,才能达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单纯强调一个因素而忽略整体性可能导致土地生产力水平下降。若某一因素水平过低,由于“木桶效应”,也会使整体生产力水平受到影响。 

2、土地报酬递减

所谓土地报酬,或日土地收益,是指一定面积土地上投人生产要素后所取得的产量或收益,一般可以分为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土地的收益就是农产品;而作为建房基地的土地,其收益就是间接的,是通过房屋内的其他生产经营而实现的。土地报酬递减率是指从一定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的增多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增加每单位劳动量或资本量的报酬逐渐减少。

由于土地报酬递增递减现象的客观存在,我们不能盲目地追求高投入,而应遵循客观规律适度投入。同时,可以适当增加对土地的科技投入,以改变土地报酬静态曲线的变动频率,增加土地报酬递增区间。在此基础上,寻求投入的最佳点,以达到投入产出平衡,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最优的土地利用方式。 

3、土地区位条件

土地区位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指地理要素的空间几何位置,二是指该要素与它周围要素的空间拓扑关系。周围要素或地理条件往往影响该要素的特性,这些影响因素称之为区位因素。土地区位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组合的具体表征。研究土地区位特点是考察土地价值形成与构成,合理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重要内容。 

上述三种区位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地域空间,形成土地区位的优劣差异,从而决定了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和空间布局。对于农业用地来说,在计划经济或小农经济时期,土地利用的区位选择,仅考虑因地制宜中的自然区位即可;而在市场经济时代,土地利用布局的区位选择,必须兼顾商品流通、社会交换和经济效益等问题,因此必须要同时考虑土地区位中的自然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 以保证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可行性。对于城市用地来讲,土地各种区位决定了土地的基本价格,因而也决定了城市用地的基本格局。

三、技术因素

影响土地资源的技术因素包括科技发展水平和生产管理水平等。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类主动改造自然的意识也得到了相应提高,人类开始寻求用新的技术手段来更好地改造自然,使之适应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技术因素对于土地资源的效应表现在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直接方面表现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与改造上,一方面新技术应用在土地资源本身的保护、改良和改造等方面上,使得土地资源利用的深度与广度得到很大提高;另一方面,新的宏观监测技术方法如遥感等应用在土地的宏观管理与调控中,使得土地管理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土地改良技术使得大量被荒芜废弃土地得到恢复和再度利用。

技术因素的间接作用表现在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引导产业结构升级、改变产品结构和层次等而影响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现代新技术浪潮的推动下,产业结构逐渐变“轻”,第三产业比重加大。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占地少、耗能低、产出高的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日益增大。这些变化无疑会影响到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 

四、制度因素

土地制度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因土地的归属和利用问题而产生的所有土地关系的总称。广义的土地制度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规划制度、土地保护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土地税收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等。

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中国的土地制度与国外许多国家有着明显的差异,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在土地所有制度的约束下,中国土地制度表现出以下特点,进而对土地资源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首先,土地使用的计划性和可调控性。由于土地归全民或集体所有,使得社会个体不能随意处置土地或变相改变土地利用用途。 其次,土地利用规划范围广而深。在现行土地所有制保证下,国家或相应的代理机构能够对绝大部分土地进行规划,进行土地利用类型的用途定制和空间布局。第三,国家有常设的机构来行使土地日常管理职能,实施垂直化管理;第四,土地征用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目前我国的土地征用制度,尽管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侵害个体利益严重,但从征地效率上分析,是与目前的社会经济制度基本相适应的。 

综上所述,土地是自然形成的,具有许多自然属性上的差异,从而影响土地利用效能,产生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格局。同时,土地区位及社会经济条件,又往往成为土地利用方式和生产力高低的重要决定因素,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非自然因素对于土地利用及其生产力高低的影响程度会越大。 

推荐阅读:形成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土地资源的形成受到了哪些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http://www.3jise.com/article/26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