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我国土地资源的总体状况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总体状况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整体而言,我国土地资源供需形势严峻。一方面,在人口增长与经济快速发展双重压力下,土地资源短缺状况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低,浪费严重,更加剧了供需形势的严峻性。正确认识和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有助于充分发掘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为实现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的土地资源面积广阔,利用类型多样。在已利用土地中,主要以耕地、林地和牧草地三种类型为主,其中林地和牧草地的面积远大于耕地的面积。我国土地资源主要有以下特点: 

1、土地总面积大,人均土地面积小

我国陆地土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接近世界人口总数1/5的人口,使得我国人均土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表1-2可以看出,在世界发达或有重要影响国家中,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法国的人均国土面积均大于我国,其中俄罗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高出10倍以上。日本、德国和英国的人均国土面积虽然小于我国,但是我国土地未利用地或难利用土地所占比例较大,许多国土面积在现实条件下无法作为农用地或者建设用地使用,这进一步缩小了我国有效人均国土面积。 

2、土地资源的开发难度大

我国是多山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的面积约占到陆地土地总面积的69 010。 山地高差较大,具有一定坡度,成土条件差,土层较薄,宜耕性较低。而且,山地生态系统一般较脆弱,如果利用不当,容易引起土壤侵蚀。青藏高原总面积逾200 多万平方千米,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高寒缺氧,除一江两河地区和部分谷地外,不能开展种植业,且不适宜人类居住。在现实科学技术条件下,除发展畜牧业外,土地难以开发利用。 

3、人均耕地少,耕地仍呈持续减少态势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2001~2008年我国耕地总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与2001 年相比,到2008年我国耕地总面积减少了0. 883亿亩,但降幅有所缓和(见图1 -4)。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8年国土资源公报》,与2007年相比,2008年全国耕地净减少1. 93万公顷(29万亩)。其中建设占用耕地19. 16万公顷(287.4万亩);生态退耕0. 76万公顷(11.4万亩);灾毁耕地2.48万公顷(37.2万亩);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2. 49万公顷(37.4万亩)。以上四项共减少耕地24. 89万公顷(373.4万亩)。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2. 94万公顷(344.4万亩),超过建设占用耕地19. 8%。耕地占用趋势虽然较2001年有所减缓,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耕地的面积仍然呈减少趋势。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任务十分繁重。 

4、土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间差异显著

由于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和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等人为因素等的影响, 加之各地水热条件组合差异以及开发历史长短不同,形成了我国多种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及其空间分异。这一方面有利于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土地资源地理分布的不均衡性,体现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从土地资源的地理分布来看,有两条自然界线决定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与组成:一是40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线,从东北的黑河经甘肃兰州到滇西高原。这一线以西属干旱、半干旱和高寒区,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5%,而耕地则只占10%, 而这一线以东属湿润、半湿润自然地区,土地面积占国土的55 010,而耕地则占90%o二是一月平均温度OcC等值线:以秦岭、淮河为界。此线以北有80%的旱耕地,此线以南则分布有90%的稻田。我国地区间的土地生产力也极不平衡,各地区由于水、热、肥等条件的配合不同,土地生产力的差异也极为显著。到2003年年底,耕地中高产地(稻谷500千克/亩,玉米350千克/亩以上)占21. 5%,中产地及低产地(稻谷小于200千克/亩,玉米小于150千克/亩)占78. 5%,而中、 低产地的80%以上分布在西北和黄土高原地区。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我国土地资源的总体状况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http://www.3jise.com/article/26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