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要严格捍卫“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18亿亩耕地红线”从2006年提出,到今年已经走到了第10个年头。提出“18亿亩红线”的背景是什么?“18亿亩红线”一说从何而来?为何要设定“18亿亩”这一数值?小编来为你解密。
一、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
1996年,中国的耕地数量是19.51亿亩,但到2006年10月31日,中国的耕地面积已降至18.27亿亩,10年间中国的耕地少了1.24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也由1.59亩降到1.39亩。面对现实,人们有理由担心,按照这样的减少速度,中国的耕地还能不能养活中国人?
2006年春天,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18亿亩耕地是未来五年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
2006年9月6日,在国务院召开的第149次常务会上,国土资源部上报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没有获得通过。会议作出了暂缓批准《纲要》的决定,国务院领导要求从长计议、加强研究、继续推进,编制历史性、危机性、战略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8年8月13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纲要重申要坚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提出到2010年和2020年,全国耕地应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
二、为什么是18亿亩?
为什么中央要把耕地保有量红线定在18亿亩而不是更低?
18亿亩是根据五组数据测算出来的:
第一,耕地数。美国卫片测出中国耕地有21亿多亩,国家土地管理局调查测算后得出,净耕地数量是19.7亿亩。
第二,人口数。根据权威部门预测,到2040年或2050年,人口高峰为15亿~16亿。届时城市人口有10亿多,农村人口5亿左右。
第三,城乡建设用地数。当时城乡建设用地有3.8亿亩,参照当时美、日等发达国家实际占用水平,根据前几年城乡建设新占用土地中耕地与非耕地比例,到2040年,城乡建设用地还要占用耕地2亿多亩。还有退耕、灾毁等减少耕地1亿多亩。
第四,耕地后备资源数。全国适宜开发耕地的资源,包括农田整理、废弃地整治,满打满算有2亿多亩。第三与第四组数据增减相抵,到2040年,能保有耕地18亿亩。
第五,粮食需求数。按世界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消费水平,参照世界粮农组织提出的每人每日需要的食物热量(中等需要量),每年人均需要粮食500公斤,15亿人需要7500亿公斤。但是我国粮食总产量多年徘徊在5000亿公斤。如果能提高土地质量和农业科技水平,50多年时间,增加2500亿公斤粮食量是可能的,18亿亩耕地保15亿或16亿人吃饭还是可以的。
三、如何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中央政府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提出应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和完善规划实施保障作用。
从建设用地的角度看,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的条件下,建设用地是导致耕地缩减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保护耕地而阻碍城市化进程是不可取的,但城市化方式转变却可以放缓耕地缩减的趋势。将粗放型城市化道路转变为集约化城市化道路是节约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建设用地效率的必由之路。
从灾毁耕地和退耕还林的角度看,自然灾害会在数量和质量两个层面挑战耕地“红线”,而退耕还林也会在增大林业面积的同时减少耕地规模。为此,一方面,我国应按照既定规划持续推进退耕还林,通过提供公共产品等措施巩固退耕还林的既有成效,加强天然林、天然草场等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护,强化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因地制宜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应采用措施鼓励农民增大投资,大力发展农业保险行业,提高人们对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应对能力,完善中央和地方两级层面的自然灾害预警和治理机制,减少灾害发生频率,降低灾害负面后果,控制灾毁耕地数量。
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看,农民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在行业收益比较的基础上可能会选择耕地非农化使用。对此,不能采用外部力量对农民的耕地使用作出强制安排,而应通过间接调控改变农民的经营环境和行业收益比较,促使农民为实现增收目标而保持甚至扩大耕地利用规模。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什么是18亿亩红线?我国耕地18亿亩红线的由来及意义:http://www.3jise.com/article/26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