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土地资源变化情况及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充足、优质、合理分布和恰当使用的土地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关注我国土地资源的时空动态与格局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以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土地资源变化情况及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土地资源利用的要求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特点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的那样,我国现处在“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括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由此可见,农业人口多,贫困人口比重大,人民生活水平较低仍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在这种情况下的进行土地资源开发建设,一方面,应该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标,通过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应该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土地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做到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因此,我国现阶段的土地资源利用要求为: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为纲领,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核心,以加快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方式为重点,坚持对土地资源的开发与节约并重,依靠土地市场调节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资源数量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建设和居住用地等需求不断加大,我国土地利用结构与格局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耕地面积下降十分明显。我国耕地总数在经历1949~1958年短暂上升后,持续下降。1983年恢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数量,接着又开始缓缓下降,但下降速率并不太大。1996~1997年有一个显著上升(约增加5亿多亩),这是因为1996年我国采用第一次全国土地详查数据,在统计口径上与以前的统计年鉴有较大区别。1996年以后,耕地下降趋势更加明显。2008年耕地总量为18.26亿亩,而全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10年年末全国耕地面积必须守住不低于18亿亩的红线。由此可见,保护耕地形势严峻。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粮食作物种植比例不断减小,耦合耕地面积不断下降,如果长此发展下去,在地缘政治不确定性条件下,粮食安全必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严格控制耕地非农化,保证耕地数量在一个安全水平,是我国当前土地管理的一个重要议题。 

三、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

我国国土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数的29%。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的“一多三少”格局是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耕地和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等问题使人口与土地资源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耕地资源严重匮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长期面临的限制因素。下面以2008年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例,分析中国目前土地利用的大致状况。农用地占较大比例,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9.1%,建设用地规模较小,仅占3.47%,而未利用的土地占到了近1/3的面积,约为27.43%,农用地仍然是中国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 

各省区市的土地利用均以农用地为主,但不同省区市的建设用地比例差异较大。其中,北京、 天津、上海、江苏和山东五省市的建设用地占到了15%以上,尤其是上海和天津的建设用地比例已经超过了30%。而内蒙古、西藏、青海和新疆的建设用地不足土地总面积的2%,尤其是西藏、青海和新疆建设用地所占比例不足1%。西藏、甘肃、 青海、新疆的未利用地比例占到了30%以上,尤其是新疆的未利用地比例达到了60%以上。可见农用地为主是全国各省区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特征,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方式。经济比较发达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建设用地比例比较高。各省区市仍有一定数量的未利用地,以经济发展较慢和地形较复杂的地区数量较多。 

耕地是农用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地利用的矛盾和焦点所在。根据遥感资料和相关报道,1995—2000年耕地面积总量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但是耕地质量总体有所下降。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数据,2008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生态退耕、灾毁耕地和农业结构调整四项共减少耕地24.89万平方千米。2008年各省区市耕地在农用地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江苏,约占农用地总面积的70.91%,其次是上海,耕地大约占到农用地的66.39%,天津、安徽、山东和河南等几个省市的耕地占农用地的比例也都在50%以上。耕地面积所占比例最小的是西藏,仅为0.47%左右,青海的耕地也仅占到农用地的1.24%。 

由上述分析可见,我国目前土地利用方式是以农用地尤其是耕地为主,经济发达和人口众多省区市的建设用地比例较高,全国范围内各省区均有一定数量的未利用土地。 

四、1996~ 2007年中国土地资源变化情况

1、全国土地资源变化的总体情况

在1996—2000年的四年中,全国农用地总面积减少了0.29%,耕地总面剩少了0. 90%,建设用地增加了2.47 010,未利用地面积减少了0.29010;2000—2 年,全国农用地总面积增加了3.96%,耕地面积减少了5.54%,建设用地增力8.97%,未利用地面积减少了5.86%,在1996—2008年期间,全国农用地总体呈现增长趋势约增加3.66%,但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约减少6.40%,建设用地增加约增加11.6%,未利用土地有所减少,共计减少6.15%。 

2、各省区土地资源变化情况。

在1996~2008年期间大部分省区市的农用地比例变化不大,但是有个别省市,如天津、上海和扫的农用地有较大比例增长,尤其以天津市增长最多,许多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睁市农用地比例也有不同程度增长。 

大部分省区市的建设用地比例到2000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到2004年总体比例变化不明显。各省区市2008年较2004年比例上升显著,其中北京、天津和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上升尤为明显。 

未利用地通常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类型,主要包括盐碱地、滩涂、沙地、沼泽地、裸岩等。对各省区市未利用土地变化情况统计表明,新疆未利用土地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最大,而且在1996~ 2008 间比例基本没有变化。多数省区市也没有变化或是变化极小。但北京市、天津市和上海市等地未利用地比例有了显著下降。 

从1996~2008年,各省区市的耕地比例均有所下降,其中以北京、天津、上海、陕西、重庆的变幅较大,下降较多。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土地资源变化情况及土地资源利用现状:http://www.3jise.com/article/26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