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重庆江津区农业综合开发围绕“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的要求,做好“产能”、“产业”、“产出”三篇文章,助推了江津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日新月异。园区涉及龙华、慈云等7个镇19个村(居),核心区60平方公里。自2009年8月启动建设以来,积极引进培育企业和新型经营组织,推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园区入驻企业53家,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194家,规模流转土地5.2万亩,累计投入资金50余亿元,建成标准化柑橘园2万亩,粮油科技示范核心园2000亩,蔬菜基地7500亩,花椒基地5000亩,花卉苗圃基地7000亩,水产基地3000亩。园区成为主城近郊现代农业、城乡统筹的示范窗口和都市农业、高效农业的示范基地,先后荣获“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市级统筹城乡集中示范区”等称号和命名。
二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健全。有关资料显示:2014年,全区劳务收入突破40亿元,粮食产量66万吨,蔬菜产量80万吨,肉猪出栏102万头。花椒基地50万亩,干花椒产量3.4万吨;柑橘种植19万亩,产量15万吨;塘库养殖4.3万亩;花卉2万亩;金银花5万亩;橄榄5万亩。全区初步形成年产值(现价)20亿元以上级的劳务输出、粮食、蔬菜、肉猪四大支柱产业,亿元以上级的花椒、柑橘、水产、花卉、金银花、橄榄等六大特色产业,并涌现出一批规模化基地和园区。江津被誉为全国劳务输出大县、粮食增产先进单位、生猪调出大县和“柑橘之乡”、“花椒之乡”、“橄榄之乡”。
三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全区有效灌溉面积3692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33%),农机总动力38.65万千瓦,农村用电量3.24亿度,分别比“十一五”期末提高四个百分点,增加8.95万千瓦,增加0.92亿度。“十二五”以来,通过农综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口粮田建设、土地整治等措施,新增或改良基本农田8.9万亩。这些措施,提高了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为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在江津农业现代进程中,农业综合开发起着基础性作用,功不可没,主要作法是:
一、围绕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在“产能”上做文章
近年,江津区以项目实施为抓手,以现代农业园区、特色产业园为主战场,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生态综合治理。2010~2014年,累计投入土地治理项目资金8138万元,共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38400亩,生态综合治理36800亩,共完成耕地改良8200亩,新建维修机耕道44.2公里,新建生产便道76公里、人行便道117公里,新建、维修、整治山坪塘等水利设施95处,新增或改善灌溉面积3.5万亩。
在“产能”建设中,坚持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系统工程,把它放在本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考虑,搞好四个结合:
一是与现代农业园区、特色产业园建设相结合,集中打造亮点。2008年以来,根据区委、区政府要求,项目资金70%布局在现代农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园,打造了恒和片区“万亩橘海”、锦程公司橘香四季体验农场、黄庄现代粮油科技示范园、石门李家生态农业观光园、吴滩蔬菜产业园等亮点。
二是与涉农资金项目相结合,搞好资金整合。近年,重点与农委、农村交通、水利、林业等部门项目整合,集中打造精品园区、精品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如在“万亩橘海”建设中,农综办负责6000余亩土壤改良、项目区田间交通和微型水利设施,交通部门负责项目区农村交通,农委负责晚熟柑橘建园及相关配套。
据统计,近五年,农综项目区各级财政项目投资9525万元,但整合了其它部门投资18860万元,企业业主和群众投资1769万元,分别占农综项目资金的198%、18%。如在永兴镇黄庄粮油科技示范园建设中,农综项目仅投入资金813万元,其它部门投入1320万元,业主自筹400万元,可以说1元农综项目资金带动了2元的农业投入。
三是抓好本部门两类项目的结合。在白沙恒河片区、芳阴村,石门镇金龙村、李家村,龙华镇燕坝村、梁家村,石蟆正林村等项目区,机耕道四通八达,田间生产便道纵横交错,农户间人行便道前后相通,“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生产机械化、村庄亮起来”的美丽乡村正在形成。
二、围绕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在“产业”上做文章
近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产业化项目坚持与大宗特色与区域特色产业相结合,围绕全区支柱特色产业做文章,项目紧跟产业走,产业落在项目上,合力打造具江津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带。
近年,根据区统一部署,突出江津“富硒”特色产业,支持南部山区富硒大米、富硒茶叶、石蟆橄榄、塘河荔枝等特色富硒产品开发。2010~2014年,累计在项目区配套建设优质粮食基地13800亩,优质柑橘基地6000亩,绿色花椒基地5500亩,蔬菜基地2000亩,推动了江津现代农业产业大发展,打造了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基地。如在白沙镇恒河片区所属的恒河、三口、金宝三个村26平方公里范围内,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近年累计投入1600余万元,支持恒河果业公司、恒河柑橘专业合作社以及其它业主建设标准化果园6000余亩,带动了当地农民发展晚熟柑橘产业的积极性,初步形成“万亩橘海”。
三、围绕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在“产出”上做文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010~2014年间,共实施市级集中科技推广项目9个,投入项目资金255万元。项目实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如2011年度,在慈云镇小园村实施“嫁接茄子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测产亩产量5629公斤,高于对照片1000余公斤,亩增收2000元。2012年度,在慈云镇示范推广双季茭白亩产2000余公斤、亩纯收入5000余元。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做好农业综合开发 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http://www.3jise.com/article/26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