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1、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土地供需矛盾突出

根据国土资源公报,2008年我国实际耕地面积约12 171.6万公顷,位居世界第三位;林地面积23 606.7万公顷,居世界第六位;草地面积约26 180万公顷,居世界第二位。与土地利用紧密相关的河川径流量为2.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我国用于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土地和与水资源总量均位居世界前列。 

但是,我国人口众多,按人口平均又是一个资源小国。我国人均占有耕地不足1.4亩,仅约为世界平均数的1/3;人均草地约5亩,为世界平均数的1/2;人均约有林地1.5亩,仅为世界平均数的1/6;人均水资源2 300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数的1/4。人均占有土地、水资源少,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在高位运行,连续多年GDP增长率超过10%。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影响,GDP增速回落,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比上年增长8.7%,但与世界上其他经济体相比, 发展速度仍然很快。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势必造成土地供需矛盾。 

2、现行的政绩考核体系不尽合理

现行的政绩考核体系使一些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片面追求“以GDP为中心”,或者倾向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些错误的政绩观忽视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速度盲目上项目、办企业、搞投资,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近年来,有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经济增长套路,即某些地方政府与企业联手,“以地根撬动银根”,用土地做抵押,贷款上大项目。宏观调控一时成为中央、地方、开发商、农民围绕土地而展开的博弈。 

因此,新的政绩观考核,必须淡化单一对GDP增长数量和增长速度的追求, 代之以“六大注重”,即注重先进生产力的培育和提高、注重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总协调、 注重三大文明的整体推进、注重人民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 

3、管理政策传导不畅

纵观2003年以来,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是采用了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的办法,主要是暂停审批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或放缓土地审批节奏等,在2004年和2006年的宏观调控中,建设用地总量调控对遏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起到了积极作用。虽然通过建设用地总量调控见效快,但仍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审批土地越严格,越容易促生一些规避审批的新方法,同时导致违法违规用地的大幅增长;在强大的土地需求下,调控建设用地总量只能是一种“被动性”的调控。因此,土地调控应更多地着眼于调节用地的需求,从利益机制调整人手,发挥地租地价的调节作用,抑制对新增建设用地的过度需求,减轻新增建设用地的供应压力。 

4、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不均与经济发展错位

中国耕地中,质量差、产量低的比例较大。中国是多山国家,据粗略估算,山地、高原、丘陵的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69%,平地约占31%。山地一般高差大,坡度陡,土层薄,土地的适宜性单一,宜耕性差,农业发展受到较大限制,生态系统一般较脆弱,利用不当,极易引起水土流失和资源破坏。 

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全部分布在东南沿海和四川盆地区,生态环境最适合人类生存的土地资源仅占我国土地资源总面积的1/3弱,1/3的土地资源面积养活了我国80%以上的人口。北方地多水少,南方地少水多;东部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主要表现为人地矛盾;西部地区干旱缺水,水土矛盾突出;华北地区处于人地与水土两对矛盾的叠加之处,成为中国人口与资源矛盾的焦点。

学者通过模型预测,到2050年中国人口约为14.69亿,可以预计,人均占有实际耕地面积将下降到1.1亩~1.2亩,占有淡水资源也将下降到l800立方米,水土资源供求将处于临界危急状态。如何保证庞大的人口数量和高速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需求,保证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难题,也是个严峻挑战。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http://www.3jise.com/article/27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