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像中国这样,以约占世界7%的耕地资源将占世界22%的人口整体带入现代化进程,并用了短短几十年时间就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一发展奇迹令世界瞩目,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发展模式的广泛探讨。然而,在各种分析和研究中,对中国土地公有制的作用远远重视不够。
一、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是现代化的基本条件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首要生产资料,更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条件。真正意义的现代化是从工业化起步的。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吸引着经济资源向城市集中,引起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城市化提供了持久动力。而城市化又使新技术、新知识、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推进着现代化进程。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两个支柱,既是现代化的基本动力,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无论工业化还是城市化,都离不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首先,工业化的启动及其进程依赖于对土地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条件,既是工业发展的物质载体,也是工业经济的基本投入要素。没有土地及土地提供的资源,人类就不能进行工业生产活动。发展现代工业,一方面需要集中连片的建设用地,通过产业集聚获得规模效应,有着对土地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直接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大量原料投入和能源供应,主要通过矿产等自然资源的持续开发来满足,这又会对土地资源形成巨大的间接需求。
其次,在工业化带动下,现代城市的兴起和发展要求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形成巨大需求。城市化不仅对交通运输、电力供应、供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产生需求,而且要求商业、金融、教育、卫生等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而一旦现代化城市建立起来,其生产上的成本优势和生活上的便利条件又会进一步增强对周边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加速自身的扩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人口规模的扩大,还是城市产业的发展,都意味着对土地需求的持续增加。
二、中国依靠土地公有制创造了发展的奇迹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土地公有制是当代中国生产关系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靠土地公有制,着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跨过了土地开发利用与劳动力转移的“坎”,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路。
1.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人均土地资源相当稀缺,远远低于亚洲户均1公顷的水平。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土地瓶颈制约更为严重。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不仅没有因土地紧缺而迟滞现代化,反而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改革开放33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9%的高速增长,工业化率从71.8%上升到89.8%,城市化率从17.9%上升到49.68%。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实证研究显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协动性从1960—1973年间的0.07上升到1996—2006年间的0.20,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2.土地公有制有力地支撑了中国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发挥土地公有制优势,放开城乡土地供给,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城镇个体私营企业大量涌现,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土地和劳动力低成本支撑下,中国进入了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地方政府为吸引投资,创办经济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大量吸引外来投资特别是海外投资,推动了全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之所以对投资有吸引力,除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服务和企业聚集所形成的规模效应外,更重要的在于用地机制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在低成本土地资源供给下,各类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遍地开花,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是造就“中国制造”世界地位的重要因素。
3.土地公有制有力地支撑了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改革开放之初,中国10亿人口,8亿是农民。到2009年底,累计有3.4亿农村人口转移到了城市。这么大规模的农村人口流动和转移就业,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更为宝贵的是,如此规模的人口迁移,不仅没有出现农村经济的凋敝,反而实现了粮食增产的七连贯;在城市不仅没有出现贫民窟,反而实现了人们的安居乐业。究其根本,这是由于中国始终坚持和完善土地公有制,把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作为惠农强农的政策基石,为农民提供了长期而稳定的生产资料,保证了他们的生存发展需要,使他们进城能就业、回乡能种田、生活有保障。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中国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是创造发展的奇迹:http://www.3jise.com/article/27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