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土地资源开发引起的主要生态问题有哪些?

在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引起的主要生态问题有哪些?耕地质量下降、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低下、草地退化严重是三大主要问题,具体来说:

(一)耕地质量下降

耕地质量下降就是指人类对耕地不合理利用而导致质量下降的过程。我国耕地质量下降主要表征为: 

1、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是指在雨水等地质外营力作用下地表物质的分离、破坏和运移过程。 土壤侵蚀不仅引起耕地表土的流失,致使耕层土壤变浅,保水保肥能力下降,耕地生产力下降,还直接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增加土壤侵蚀面积500万~600万亩,至今总面积已达179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8.6%。土壤侵蚀使耕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据统计,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超过50亿吨,约占世界总流失量的1/5, 相当于全国耕地削去10毫米厚的肥沃表土层。因土壤侵蚀而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4 000多万吨化肥的养分含量。从地区分布看,长江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已占流域总面积的40%,黄河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已占流域总面积的67%,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除了水蚀以外,风力和冻融侵蚀也造成了大面积耕地生产力下降或荒废。如内蒙古全区风蚀和冻融侵蚀面积占到全区总面积的85%。 

2、土壤沙化、盐碱化、酸化和贫瘠化

耕地土壤沙化是指耕地土体中的细粒物质和营养物质消失或占土体的比例下降,土体物质变粗,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退化现象。沙化对耕地资源的破坏作用可以概括为:造成土壤结构破坏,土地抗风蚀能力下降;使得土壤保水能力降低,容易发生干旱;造成土壤养分含量减少。我国土地沙化发展速度惊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年增1 500平方千米,80年代达2 100平方千米,90年代末达到3 460平方千米,目前全国荒漠化面积超过262.2万平方千米,已占国土总面积的27.3%。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数据,我国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土壤盐碱化是指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而引起土体中可溶性盐含量增加,导致植物生长受到影响或不能生长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土壤盐碱化的实质就是土体内或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随水分迁移至地表,在水分蒸发后, 盐分在表层积累的过程。盐渍化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微生物活动能力差,土壤质地恶化,成为我国主要中低产田类型之一。我国盐碱化耕地约6.7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和沿海地带。新中国成立以来, 通过实施合理灌排、增施有机肥等措施,约有一半盐碱地得到改良,尤其是在黄淮海平原盐渍化土地显著减少。 

土壤酸化主要由酸雨引起。我国是世界上受酸雨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仅次于欧洲和北美,每年因酸雨造成经济损失达140亿元。现在酸雨影响区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西南局部地区发展到西南、华中、华南、华北地区,受酸雨侵袭区域超过了国土面积的40%。 

贫瘠化是指在土地利用中向耕地投入的有效养分量不足以弥补同期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量,造成土壤有效养分含量降低,从而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养分的投入量与作物吸收养分的对比关系可用养分的平衡系数(k)表征,当k

3、环境恶化,土壤污染

耕地环境污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耕地环境污染是指影响耕地生产能力的各种天然和人为因素包括大气、水和土壤污染。狭义耕地环境污染主要是指土壤环境污染,按污染物来源不同可分为农药污染、化肥污染、地膜污染和工业废弃物污染等。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化石能量投入到土地中,造成土壤污染。据统计,我国耕地使用了世界30%的化学肥料,单位耕地面积的化肥施用量是世界平均用量的2.8倍;每年农药(成药)用量超过130万吨,单位面积用药量为世界平均用量的3倍;多年来,随着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和污水灌溉增加,使得我国重金属污染面积迅速扩大。

有资料显示,华南地区有一些区域有50%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重金属和石油类污染,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区域连片农田受镉、铅、砷、铜、锌等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耕地基本丧失生物生产力。由于土壤污染,全国每年粮食减产100 亿千克以上,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 

农用塑料薄膜的主要成分是聚烯烃类化合物,自然条件下可在土壤中残存数十年甚至上百年而不被降解,大量塑料薄膜残留在土壤中会影响通透性、水分和养分运移,阻碍作物根系生长和水分的吸收,最终会影响到耕地的生产力。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 000万吨的塑料残余物遗留在农田,年残留量在3千克/亩左右,严重影响土壤的结构,降低了土地生产力。 

(二)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低下

1、林地覆盖率低,生态服务功能降低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按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计算为16.7%,按照第四次(1989~1993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计算为13.92%,按照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1995年为13.4%,2004年至今稳定在18.21%。尽管统计口径不同,数据有所差别,但整体来看我国森林覆盖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9.6%)。森林覆盖率低表明国土面积的森林面积比例较少,相应发挥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就小,对国土生态安全起不到应有支撑和屏障作用。 

2、林地生产力水平低,资源状况急剧恶化

我国森林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单位面积蓄积量较小。据第五次( 1994~1998 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统计,林分平均郁闭度只有0.54,郁闭度在0.2~0.3之间的林分面积占1/5;森林蓄积量平均每公顷只有78.06立方米,仅为世界森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1 14立方米)的68.4%;用材林的年平均生长量每公顷仅为3.3立方米,不及林业发达国家的一半。同时,树种单调,林木生长不良,病虫危害严重,高价值林木资源锐减或枯竭,再加上林分结构低龄化趋势明显,致使我国森林蓄积量逐年下降,可采伐资源趋于枯竭。 

(三)草地退化严重

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草场退化严重,承载力显著降低。自然因素中,以气候暖干化和鼠害猖獗为主要诱因,而人为因素则主要是由土地利用方式不当和超载过牧引起。据统计,我国草地面积正以每年65万-7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以西部一些省区为例,青海省解放初期沙化面积为533万公顷,现今已达1 446万公顷;新疆从1949 ~1994年,沙漠面积扩大了3 789万公顷,平均每年增加84.2万公顷。 

草地退化的重要标志就是生物物种减少、植被覆盖度降低、毒草比例增大、鼠害严重。青海全省20%以上草场发生中度以上退化,其中重度退化草地植被基本消失,成为裸露的“黑土滩”。全省每年被鼠类啃食的鲜草达44亿千克,相当于480万只羊的食草量。单位面积产草量同20世纪50年代相比,不同类型草场分别下降了30%~80%。 

土流网推荐阅读相关文章:土地资源开发中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土地资源开发引起的主要生态问题有哪些?:http://www.3jise.com/article/27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