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关于农业发展是“兼业化还是专业化”的讨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单位。由与农业收入的有限和农民负担的加重,在城市化的推进以及工业化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下,农村劳动力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形民工潮,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留在农业里的劳动力数量减少且素质下降;农业经营的兼业化现象增加,不仅在农村地域内实现,而且跨越城乡、通过远距离流动实现。

家庭经营兼业化的深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引发了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对农业发展是“兼业化还是专业化”的讨论,讨论的角度主要从农业发展与家庭经营兼业化对农户经营的意义两个方面展开。基于对小规模兼业经营低效率的判断,部分学者认为农业应该向农业的规模化方向发展。

关于规模经营的问题学者之间也有着不同的认识,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情况,梅建明认为规模化经营的道路只能走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兼业化道路,其中应该以小规模的家庭经营兼业农户占主导地位,含小部分的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专业户。同样着眼于解决小规模的兼业经营低效率的问题,另一观点认为应该形成以适度规模的主业农户为主体的农业经营格局,塑造和发展适度规模的主业农户来提高我国农业的规模效益,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发展规模经营的观点中,更进一步的观点认为,实现现代农业必须要打破小农经营的格局,加快土地流转,并着力培训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 

坚持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的观点主要从农业经营和我国人地关系的角度出发,从农业经营角度来看,罗必良认为家庭经营是最适合农业生产特点的生产经营形式,因为农业在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具有显著规模效率的产业:(1)农业生产必须利用自然力;(2)农业的劳动计量和监督成本太大,一般不具有分工的规模效应;(3)农产品竞争接近于完全竞争,无法像工业那样扩大规模、获取垄断利润;(4)资产的专用性强;(5)市场需求弹性小,生产受自然影响有诸多不确定性,农业生产要素的流动存在困难。

温铁军等则从我国的人地关系出发,认为由于就业机会有限,中国家庭经营兼业化、小规模的兼业化情况将会长期存在,因此农业的发展模式也应该从兼业化经营出发,为兼业化的小农生产方式建立综合性、多层次性的服务体系。黄宗智通过对中国食品消费结构和中国人口压力的分析认为,中国农业的未来不在于大规模节省劳动力的机械化农场,而在于资本一劳动双密集化的小规模,小规模家庭农场其实比大农场更适合中国的新时代农业,包括绿色农业,因为它需要的是频繁的、多种小量的手工劳动,不允许简单的规模经济效益,更多依赖的是范围经济效益。同时,它也更适合于中国高人口压力的实际。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关于农业发展是“兼业化还是专业化”的讨论:http://www.3jise.com/article/27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