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参与宏观经济管理的途径是多样的,主要通过其丰富多种的内容和手段体现出来。土地参与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主要是指在调控时可以运用的经济、法律和行政等多种手段,通过运用这些手段的合理搭配,可以增加政府在调控中的选择,进一步提高调控的效率,最终达到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1、调控土地供应总量与结构
在土地供应总量的调控中,建设用地总量是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实现经济总体供求平衡的重要因素。所以,建设用地总量的调控十分重要,需要根据经济运行状况确定,并通过编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的土地利用总体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来实现。
要有效地调控建设用地总量,首先,要在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的同时,在国家和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规划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对人口、土地、 矿产等资源的分析评价,解决好可持续发展问题。其次,要建立年度计划预测分析报告制度,确定优先供地类型和数量,并进行科学的土地利用情况预测,保证国土资源管理参与宏观经济管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保障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用地需求,限制或禁止向污染环境、规模过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布局不合理甚至重复建设的产业项目供地。
2、调控市场准入
由于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实施,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对绝大多数企业的投资不再进行审批。该决定的实行扩大了企业投资自主权,使得企业在拥有建设用地和矿产资源开发决定权的同时,也承担起了完全使用土地和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的责任,并且还要承担原由投资主管部门负责的对项目建设合理性和投资者资质等方面的审查责任,实际上成为在投资方面为国家把关的主要部门。因此,必须建立项目用地论证制度,通过加强市场准入,由行政调控手段向市场调控手段进行转化。
3、调控土地价格
我国现行的土地收益主要表现为反映国家与企业、个人利益关系,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利益分配的土地资产性收益和各种税费。所以,利用土地税费来调节社会总需求是可行的,也是西方国家调控经济最普遍的方式之一。
具体到我国的土地税费调控,首先要加强地租、地价管理,通过地租关系,影响国家与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分配,达到调控的目的;其次,要通过调节土地收益分配,进行国家和个人、中央和地方的经济调控。其中,首当其冲的必须是改革税费制度,解决我国一直存在的租、税、费混乱问题,并确保保有不动产税制度的实施。
4、调控经济的短期预警与动态
信息是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管理的关键。为了及时掌握国家宏观经济的动态形势,准确分析和控制各省区土地资源供求状况及政策措施执行情况,并对其做出快速准确反应以及短期预警,应尽快建立以土地利用信息为核心的,整合国家产业经济信息、金融信息等多种信息源的土地利用经济信息分析系统,并同时建立宏观经济运行的快速反应机制。
首先,为了把握土地资源供求及政策执行现状,必须实施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与土地利用评价;其次,为了及时掌握国家宏观经济的动态形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吸收宏观经济管理人才,加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积极与相关部门合作收集和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指标和参数。
另外,为了运用土地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必须要建立资源动态监测与利用评价体系,通过动态监测城市地价和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对土地利用与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关联度分析,详细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及其产生的因素,并运用其联系达到调控宏观经济的目的。
相关阅读:土地参与宏观经济管理的途径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土地参与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http://www.3jise.com/article/27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