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货币政策和土地金融

土地供给金融传导过程是通过土地间接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中间过程,主要是通过土地供给影响信贷资金、信贷规模在消费与投资需求中的有效利用率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进而使得货币政策的效果和信贷过程的持续性因此受到影响,再传导到宏观经济调控的整个过程。

一、货币政策传导理论

依据货币传导的金融中介变量来划分,利率渠道、信贷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和汇率渠道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在不同的金融发展阶段,这些传导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一般来说,在初级阶段,也就是在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较低、间接金融占主导地位、金融管制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最主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信贷渠道。随着社会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直接融资会逐渐上升,利率管制也将慢慢放松,从而一方面使利率在经济运行中的导向和调节作用逐步增强, 利率渠道因此成为最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另一方面资产价格对货币政策传导起到重要作用,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渠道亦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主要因为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推行浮动汇率制,汇率变动对国内外经济均衡的调节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十分明显。 

但是根据我国国情,货币政策传导具有特殊性。首先,企业行为在目前的经济转轨时期有别于一般企业,我国企业的货币需求行为受到两方面影响,即受利益信号和市场力量影响,又无法摆脱政府的约束,因此企业对于货币政策信号经常缺乏敏锐的感受和积极的反应;其次,是我国银行信贷授受活动有别于一般银行,即存在“倒逼机制”。在西方银行信用授受活动中,企业无法利用市场力量以外的其他办法迫使信贷供给根据自己的需求意愿做出调整;而在我国,企业往往可以利用其他办法,例如借助行政的力量强迫商业银行借新还旧甚至发放新贷款,这种非常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信贷对企业的要求做出了妥协,这样就形成了企业的信贷需求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进而对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倒逼机制”。其具体过程是,为了满足投资和扩大再生产的愿望,地方政府和工商企业强迫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入,即便是在资金来源分流、资金有效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为了支持地方经济,只好违反市场规律继续为其提供信贷。 

二、土地金融

土地金融,是一种有关土地资产的资金融通。这是一种以土地抵押权为担保的土地资金的筹集、融通等一切信用活动的总称。 

土地金融包括市地金融和农地金融,我们在这里仅探讨市地金融。市地金融可分为为购置土地、房地产而进行的资金融通——取得性金融和为进行土地开发、房地产开发所进行的资金融通——开发性金融。土地金融是有担保的,并以土地本身为担保的。因为土地位置固定,体积庞大,与其他抵押物相比,不会被偷盗和藏匿; 土地具有永续利用的特点,其地上建筑物存续周期较长,而且还具有保值和增值的趋势,因此土地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债权的安全,是银行最为优良的抵押担保品。 

在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下,供给建设用地是社会总投资形成的重要条件。在周其仁等( 2006)对“土地融资”的经济含义考察时发现:建设用地的增加可以通过增加机构和个人的自有资本金直接增加投资的本金;而通过土地的评估和抵押进行融资,进一步增加了这些机构和个人的信用资本,把更多的银行信贷动员为社会总投资;而建设用地供给的减少,则对信用规模产生紧缩性影响。这个经济流程就被称为“供地融资”,并以“农地——建设用地征用——政府机构和私人转让土地使用权——土地评估——抵押和信贷——投资形成”的经济逻辑表达出来。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货币政策和土地金融:http://www.3jise.com/article/27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