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因地制宜激发农村集体经济

因地制宜激发农村集体经济,维护好农民利益,是推进农村事业发展的必要支撑,这也是个难点,在今年“两会”期间也引发了代表委员们的高度关注。

全国人大浙江团方中华等4名代表在提案中指出, 要切实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村级集体经济是关键。 据调研,村级集体经济强的村,其村民都能够率先实现小康,而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农民大多是单独奔小康,有的还在“睡懒觉”。所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扶持农村产业发展,既是一条精准扶贫的新路子,更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有效途径。

“没有集体怎么发展?总不能全部依靠国家支持吧?即便是国家支持,也只能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 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存在的诸多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东街党支部书记宋福如说, 从全国来看,包括过去和现在,只要是富裕的村庄都有自己的集体经济, “单个小农个体,每家只忙自己家的事儿,各自为政,无法拧成一股绳,怎么能富裕呢?”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慈利县金坪乡党委书记向平华认为发展好集体经济是保障村支“两委”及村里事务正常运行的重要物质保障,更是提升集体凝聚力的关键。 “一些集体经济发展得不好,甚至于没有集体经济的村,他们不仅人民享受不到这些待遇,而且由于没钱,买不起纸和笔,而且还负债累累,无法开展任何工作,造成人心涣散,甚至连召开党员大会人都来不齐, 如果长此以往,基层党组织必将失去威信,甚至造成瘫痪的局面。”

对如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张家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朱国军表示,发展集体经济并不是一味地建厂,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近郊和边远农村,都应根据各村经济基础等各方面实际,因地制宜地发展绿色产业,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利用当地农村资源,把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优势,坚持开放方针,既要能“引进来”,把好的企业、好的投资人引进来也要能“走出去”。

既要积极引入龙头企业开发利用农村土地、林地等资源,更要探索更加合理的合作模式。宋福如代表说, 目前农村的土地流转方式绝大多数是简单的土地反租, 即农民把土地租给企业或是其他经营者,自己取得租金收益。 “表面上看起来农民从中受益了,但事实上存在很多问题。没有了土地,也就没有了粮食,农民的生活成本大幅度上涨,而上涨部分甚至远高于土地租金收益,从这个角度看,农民没能真正从土地流转中得到好处。”宋福如称,在流转的过程中,农民手中的土地应该成为资本,按股权入股企业,并以分红形式长期从企业获得收入, “这才是健康的、符合农民利益的流转方式。”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龙岗区南岭村社区居委会主任张育彪认为经济发达地区村集体应当尝试突破“房东经济”,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出租经济难以为继了。 沿海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区域的村级集体经济,基本上都是房东经济,即以‘收租’作为主要发展模式。但这种发展模式不可持续,靠土地、靠房租过日子毕竟不长远。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转型。”张育彪介绍,近两年南岭村正在做一些尝试,包括不再以出租为主要模式,而是与科技创新类机构合作、收购科技创投公司。南岭村跟清华大学合作了一个创新园,合作项目不再以收租为主要模式,而是共同成立基金,各占50%股权,目的是想在孵化科技企业中获得长远利益。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因地制宜激发农村集体经济:http://www.3jise.com/article/28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