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体系建设不完善。那么农业社会服务制约因素有哪些?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仍不完善
社会化服务工作有多部门参与,在职能设置上缺乏统筹协调机制,各类服务组织大部分运营机制缺乏制度规范。基层政府公共服务机构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受到削弱,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甚至服务功能弱化。一些地方在乡镇机构改革中片面强调减人、减事、减支,政府公益性监管服务机构被简单撤并,专业人员被大量分流或安排从事其他工作,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受到削弱,难以适应发展需要。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仍然较弱
在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就业、农田适度规模经营的大背景下,一家一户购买小型拖拉机和配套农机具逐渐失去作业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大型节能的综合作业机械。但就目前而言,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甚合理,小型拖拉机占90%,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对农机的要求。同时缺乏农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秸秆还田、土地深松整地、 农田植保作业、谷物烘干等机械设备,加之职业农机手明显不足等, 成为农机新技术和农业绿色技术推广的制约因素。
三、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矛盾凸显
首先是高层次人才缺乏。虽然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人才建设稳步提升,但人才基础仍显薄弱,人才总体素质及专业能力仍存在相当的差距,无法满足社会化服务主体对人才的需求。监测显示, 县均有硕士以上学历的社会化服务人才17.3人,不能满足县均27.2人的硕士人才需求。其次是土地细碎化经营。耕地规模小、地块零碎,浪费了耕地资源,降低了农业劳动力和机械的生产效率,阻碍了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承包土地分散化,制约服务社会化。第三是资产利用率低下。据2014年农经统计,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均总资产平均占用额为429.71万元,村均净收益21.69万元,总资产收益率仅为5.05%,若扣除资源性资产带来的土地发包等收入,则总资产收益率更低至2.24%。
四、社会化服务发展环境有待完善
农民对市场化服务的心理承受价位较低,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认可需要一段时间,而经营性服务组织购置农机设备资金投入大、闲置时间长、周转比较慢,直接影响经营效益。部分服务对象户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致使服务组织不得不垫资服务,直接影响服务组织领域拓展的积极性,导致起步发展艰辛。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有效衔接明显不足,加之针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扶持政策不多,专项资金项目较少,政府对服务主体的各种补贴相对偏少,承接服务的主体积极性不高,难以调动经营性服务组织的积极性。农业设施用地、仓储、晒场、烘干设施难以解决,一直是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集中反映的问题,公司性质的企业购置农机设备往往不能享受国家农机补贴。
(作者系农业部原巡视员)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农业社会服务制约因素有哪些?:http://www.3jise.com/article/28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