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广大农村人多地少、资源匮乏,除了一些发达地区,大部分人口仍从事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产方式还处于典型的一家一户式的小农生产阶段。这种典型的小农生产模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收益率远远低于社会平均收益率,必然会抑制农户和金融机构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再加之由于技术落后,我国农业生产仍面临着较大的自然风险。农业的弱质性产业特点决定了单纯依赖于农村金融市场是难以解决所有问题的,只有依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创新农村金融政策,完善金融政策环境,才能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奠定政策基础。
我国农村金融政策的作用:
1.提高需求方的融资能力,改善金融环境
当前,我国农村还存在明显的资金有效需求或需求能力不足问题。一方面表现在农村现有金融机构存在着巨大的借贷余额。银监会的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12月末,包括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中国邮储银行以及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在内的农村金融机构,存款达到11.5万亿元,而贷款余额仅为7800亿元。在商业化改革的背景下,假若农村存在“有利可图”的需求方,“逐利”的资金是不会大量闲置,更不会“千里迢迢”地从农村流向城市。另一方面从农户所需资金的用途来看,汇丰一清华2006 年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报告对我国29个县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户贷款除45%用于补充生产与经营成本外,其余部分都用于看病、子女教育等非生产性用途,用于非生产性的资金不可能产生预期收益,这部分需求显然与金融企业的资金供给无法匹配。再从农村资金需求的特点来看,不论是农户还是农村企业,所需贷款往往是小额性的及时需求,这种需求既难以满足正规金融的“高门槛”,往往又很难有足够高的预期收益来支付非正规金融的高成本。所以在当前的农村金融体系中,有效需求不足也是导致金融抑制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只有通过制定相应的财政、金融政策才能打破我国农村金融有效需求不足的僵局。具体来讲,首先,通过完善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支农投入的力度,建立长效支农机制,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通过进一步深化农地流转机制改革措施,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既是提高农户有效需求能力的手段,也是使农户加强承贷能力、形成合理预期、提高生产性投资意愿的方式。最后,通过构建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减少农户的非生产性资金需求,提高借人资金的预期收益率。
2.降低金融服务供给方的风险和成本,稳定其收益
当前我国农村资金的“非农化”特征亦日益明显,正规金融机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支持的力度和能力不断下降,仅以邮政储蓄为例,2004年邮政储蓄吸收农村存款3768.36亿元,并将其转存于中央银行,分流了大量的农村资金,我国农村资金供给紧张。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除了农业“弱质性”特征外,主要在于我国农村金融缺乏高质量的政策服务。强硬的利率管制、严格的市场准人限制、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匮乏以及其他政府服务的缺位和越位现象所形成的“低质量”政府的约束,抑制了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只有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通过金融政策创新,营造有利于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一方面通过制定合理的准人规则和公平竞争政策,实施支持金融创新的监管措施,培育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机构,吸引各类资本到农村投资;另一方面通过财政贴息、保费补贴、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等方式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投资“三农”的积极性,才能进一步降低金融服务供给方的风险和成本,提高其资本收益率,增加农村金融供给。
3.有利于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建设
改革我国农村金融政策,通过取消严格的市场准人,降低农村金融市场进入门槛,允许外资、民营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鼓励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实现多元化的金融结构,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效率,拓宽农村资金来源渠道,而且还有利于规避信息不对称,增加信息反馈和金融交易机会,实现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良性循环。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我国农村金融政策的作用:http://www.3jise.com/article/29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