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似,土地宏观调控政策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扩张性土地政策;另一种是紧缩性土地政策。扩张性土地政策表现为,政府不控制土地供给量,为了发展经济鼓励通过征用、划拨、协议转让以及市场方式等各种手段来加大土地供给的数量。此时,地方政府拥有较大的土地处置权。紧缩性土地政策,是指控制土地市场供给量,主要通过招拍挂等市场手段实现土地价值,制定一系列土地政策,如加强规划的法律地位以及其他短期政策文件,来实现对土地总供给的调控,并配合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实现对宏观经济过热的控制。
从按照一般需求定律,在对土地需求没有减少时,土地供给的降低会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造成了土地市场的供给缺口,土地价格会上升。土地价格的上升,提高了土地开发的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地产商土地运作成本,从而使地产价格上升,造成房地产市场的火暴。土地供给的减少,联动房地产供给的减少,形成了房地产市场的供给缺口,造成房地产价格急剧上升。而此时的价格上升是由于供需矛盾而形成的刚性的价格上升。土地供给以及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减少的预期,进一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种对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心理预期会激化房地产市场,从而形成房地产市场的经济泡沫。房地产关联产业市场会随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此时房地产关联产品的需求增加,而供给的增加需要调整生产能力而存在时间滞后,短期的供不应求形成关联产品的价格上升。关联产品的价格上升进一步提高了房地产的成本,地产价格进一步提高,又影响了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形成正反馈的循环作用。房地产市场的火暴,使土地需求的急剧提升,而紧缩性的土地供给政策会加大土地的供需矛盾,进一步拉升土地的价格。这种循环影响不断扩大,便会造成房地产经济泡沫, 进而使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存在巨大的风险。
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大致可以归为扩张性土地宏观调控政策。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实行的是协议转让或者划拨等非市场手段来调配土地资源,土地未实行严格市场化交易,土地资源未能通过市场来实现优化配置。 开发商无偿的或者以极其低廉的价格获得土地资源,工业园区和房地产商大搞圈地运动。在初步实行土地交易市场化后,土地资源的价值被严重的低估,造成了土地市场需求的急剧增加,存在大量的土地投机行为。土地的价格被炒得奇高,引起了房地产市场的火暴局面,进而又引起了房地产相关市场的产品需求增加,进一步引起政府扩大土地的供给量以抑制土地市场的膨胀现象。一方面由于当时经济的超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存在土地市场暗箱操作、管理混乱,最终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利用效率太低,并引起国有资产流失。当时的扩张性土地政策,并没有达到抑制地价的预期效果,而正好起到了反作用,与制度性寻租有关。而今天土地市场的包括供给紧张等种种问题,也部分是由以前扩张性土地政策的后果。最终,由于没有消费者的真实需求的推动,房地产泡沫破裂,形成20世纪90年代的房地产萧条现象。
从宏观的角度看,紧缩性土地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地供给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减少,进而造成国民储蓄减少,利率上升,对应的国民储蓄减少形成了投资减少;同时由于土地供给的减少形成了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 供给减少提高了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利率的上升形成了厂商投资成本上升,进而,价格上升和利率上升也提高了消费者的置业成本。在市场为正常需求的条件下,随着置业成本和投资成本的提高,消费者减少消费量,对应的厂商减少了供给量,当然在实际情况下,政策发挥作用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会形成房地产市场的闲置现象,也许会形成房地产市场的萧条。扩张性土地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则正好相反,主要表现在:土地供给的增加,政府收入增加,在没有减税的情况下造成了政府国民储蓄增加;利率降低形成了投资增加,而同时由于土地价格下降或者保持不变,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供给增加降低了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利率的降低也造成了消费者置业成本的降低。在市场需求为正常需求的情况下,随着置业成本和投资成本的下降,厂商增加供给,消费者增加消费量。
不论政府执行的是扩张性土地政策还是紧缩性土地政策,都只能影响土地的供给,而无法影响土地的需求,因此单纯的土地政策是无法实现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的。我国土地资源极度稀缺性,再加上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总是产生土地需求过热的现象。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管理制度,在充分尊重市场运行规律的基础上, 配合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今后土地宏观管理与调控努力的方向。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土地宏观调控政策、土地宏观调控模型分类:http://www.3jise.com/article/30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