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试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指出:资本采取两种形式即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一样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国家统计局于1998年根据全国范围内进行的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测算出:到2000年我国人口总量将突破13亿人,农村人口达到10亿人,农村劳动力达6.6亿人,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达到2.6亿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劳动力必然由农业向非农业、由农村向城市大量转移,这是被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明的普遍规律。根据第三次和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测算,1982-1990年,我国农业劳动者人口增加8170万人,增速略低于全国行业平均水平,比重缓慢下降,8年仅下降了1.4%。这说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十分缓慢。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缓慢的原因

1.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吸纳能力减弱。改革开放之初,乡镇企业蓬勃兴起,乡镇企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主要的载体,全国乡镇企业曾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的60%,乡镇企业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方面功不可没。但是,随着乡镇企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开始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由外延型转向内涵型,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明显减弱,据统计1984-1988年,全国乡镇企业平均每年新增职工1262万人,而1989-1994年,乡镇企业平均每年只增加职工395万人,只相当于前几年的1/3。

2.第三产业发育滞后严重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不到10%,第二产业的比重约为30%,第三产业的比重约占60%,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60%,相比之下,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仅占全部就业人口的26%,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仅占GDP的27%。

3.第二产业增速减缓使其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动力减弱。近年来,国家为促进产业升级,对第二产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结构调整,伴随结构调整而来的是大批城镇职工下岗,城市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这无疑给意欲进城淘金的农民兄弟增加了在城市工业部门就业的难度。

4.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使其就业岗位选择面狭窄。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显著特点是数量多而素质低。据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大学文化程度的只有0.0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有4.5%,文盲和半文盲却占到22.25%,如此低下的文化素质不能适应第二、三产业用人的需要。因此,农民兄弟进城务工的首选岗位必然是“力气活”,就业岗位的选择面太窄,也是他们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5.自由、开放、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然是一种以“民工潮”的形式存在的、自发的盲目流动,政府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服务。许多城市对农民进城务工仍采取种种限制性措施,而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的城乡隔离的户籍管理制度在全国普遍存在。这些都说明自由、开放、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有序流动难以实现,成规模国际转移更是奢谈。

三、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今后要在加强第一产业、调整第二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并形成合理的规模和结构。这对于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是因为,首先,第三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与第二产业相比,在同等数额的投资下,可以安排更多的劳动力。其次,第三产业的一些部门对劳动力的文化、技能素质要求相对来说不像第二产业那么高,这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状况和特点相吻合。再次,第三产业受客观环境的影响较少,受外在因素的干扰程度较低,具有相对稳定性。 

2.鼓励农民进城,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当前我国正处于由“重工业化阶段”向“高加工度化阶段”过渡的发展过程中,伴随这种过渡,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取消限制、鼓励农民进城才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明智之举。但是,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必须以其体制改革的演化和经济迅速发展为前提,否则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就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重要选择。据统计,如果工业与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按1:1.5计算,把我国农村工业的80%集中到小城镇,那么按现有农村工业水平,至少还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再转移出3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成果不可谓不丰。 

3.挖掘农业自身潜力,促进小农业向大农业转化。我国的农业生产至今仍然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经营结构。种植业劳动力所占比重高达65%,而林、牧、副、渔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仅为35%。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要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和多种经营,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目前,我国尚有大量的荒地、荒坡、荒水、荒滩有待开发,占现有耕地2/3的中低产圈需要改造,这些都是吸纳劳动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大力发展高效优质农业,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也可以提高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据估计,如果一年开辟荒田600万公顷,按每个劳动力经营0.66公顷计算,农业内部就可以消化剩余劳动力900万人。种植业的复种指数每增长1%就相当于增加100多万公顷播种面积,如果复种指数由现在的156%提高到159%,就可以增加300多万公顷播种面积,按一个劳动力负担0.66公顷计算,仅此一项即可吸纳500万个劳动力。综上所述,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大有可为,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4.完善劳动力市场,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培育和健全市场体系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劳动力市场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要坚持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方向,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真正做到市场调节供求,农民自主择业,并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逐步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最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跨国界的合理有序的流动。 

5.切实搞好计划生育,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因此,必须一方面搞好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农村的人口增长速度,从源头上解决农村劳动力的供大于求的矛盾,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试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http://www.3jise.com/article/30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