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需要依靠农业的不断发展来满足。作为世界第二大人口的国家,农业占据着中国国民经济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新成长的一代,由于长期生活在城镇,对农业、农村、农民关注甚少,认识上也谈不上深刻。农业现代化,互联网能干些啥?农业领域近年来很火,有什么好的项目?农业互联网、供给侧改革、农业现代化频繁出现在新闻联播里面,这些都是什么意思?看完文章,让你读懂农业现代化!
三大红线不能碰
1、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2、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
3、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刚性约束,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
四大举措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1、 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深加工,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军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品牌;
2、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开展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行动,鼓励大型电商平台企业开展农村电商服务,支持地方和行业健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
3、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旅游项目,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产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4、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加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
五个数字
1、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将高标准农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
2、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到2020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亿亩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护。
3、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以上,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
4、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的目标,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工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5、实施脱贫攻坚工程,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等措施解决5000万左右贫困人口脱贫;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2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十三个“建立”
1、建立节水奖励和精准补贴机制,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2、建立健全职业农民扶持制度,相关政策向符合条件的职业农民倾斜;
3、基本建立农业资源有效保护、高效利用的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
4、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制度;
5、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跨地区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试点;
6、建立农产品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信息平台;
7、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电商发展的农产品质量分级、采后处理、包装配送等标准体系;
8、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
9、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10、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
11、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
12、2016年推动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正式建立并开始运营;
13、探索建立农业补贴、涉农信贷、农产品期货和农业保险联动机制。
最重要的问题:土地、宅基地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三权分置”办法,明确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具体规定。
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引导农户自愿互换承包地块实现连片耕种。
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探索农民住房保障新机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杀手锏
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是聚焦数量问题,主要是结构和效益问题。为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农业部已经决定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粮食生产,重点是调减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及西南石漠化区等“镰刀弯”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出的耕地将根据市场需求和农牧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青贮玉米、饲草、杂粮杂豆等作物。
树立大食物观,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记者了解到,马铃薯主食开发工作将继续推进,越来越多的马铃薯馒头、马铃薯面条等产品将端上人民群众餐桌。
“绿色发展”保护资源修复生态
绿色发展本是农业的天然功能,但目前很多追求眼前利益的做法与绿色发展相悖,需要及时纠正。要加快改变农业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放弃“高投入、高产出”的掠夺经营方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采用休耕、轮作、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修复农业生态环境。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补齐“短板”,吹响决胜小康冲锋号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今后五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村成为最需要补齐的那块短板。
(1) 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重建设轻管护;
(2)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难以适应当下农民需求,重硬件轻软件;
(3) 农村环境破坏严重,重眼前轻规划;
(4) 农村老龄化、空心化严重,推进市民化过程中重“面子”轻“里子”。
(5) 农村仍存在大量贫困人口,亟待脱贫致富。
未来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重点将放在农村,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市民化,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产业融合”支撑农民增收
在农业转型发展过程中,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促进‘接二(产)连三(产)是一个重要方向。我国休闲农业近年来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2015年休闲农业吸引游客11亿人次,受益农民达3300万人。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也将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看完文章让你读懂农业现代化各大问题:http://www.3jise.com/article/50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