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间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直辖市、省会城市等)城市的建成面积迅速扩张,原先分布在城市周边的农村被纳入城市的版图,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所包围,成为了“都市里的村庄”。
“城中村”在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而又具有中国特色,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时期的一个新事物,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密切相关。
"城中村"是城市的一块"夹缝地"
城中村的弊病表现在文化经济、社会、文化、景观、环境等多个领域
而这种独特的地位和现象,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人口的构成
“城中村”的流动人口比较多,人员构成相当复杂,造成了这个群体中人员的道德素质良莠不齐,利益观、价值观呈现多样性。
由于生活方式和意识观念也不一样,现实生活中就有可能引发多种矛盾。
建筑混乱,卫生条件差
村民不规范建筑,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随意搭建增建房屋,城中村建筑楼挤房密,高低参差不齐,空间布局混乱。而这些杂乱、陈旧、矮小的建筑影响整个城市的整齐美观和生机活力。
市政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设施欠缺
“城中村大多道路不能满足消防、急救、环卫等车辆通行。此外,城中村的公共服务设施欠缺,文体医卫设施和商业服务点不足。
水、电管线混乱,公厕奇缺,在消防、抗震、抗台风等方面存在隐患。
“城中村”的改造
从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大局来看,“城中村”改造是时代的要求,符合国家和国民的利益。
从一个城市的协调发展来看,“城中村”改造是提升城市品位,创建文明和谐都市的必然要求。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什么是“城中村”?:http://www.3jise.com/article/50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