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灾害链中原生灾害、次生灾害、衍生灾害的区别

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有长有短,有缓有急。有些自然灾害,当致灾因素的变化超过一定强度时,就会在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几秒钟内表现为灾害行为,像火山爆发,地震、洪水、飓风、风暴潮、冰雹等,这类灾害称为突发性自然灾害。旱灾、农作物和森林的病、虫、草害等,虽然一般要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成灾,但灾害的形成和结束仍然比较快速、明显,所以也把它们列入突发性自然灾害。另外还有一些自然灾害是在致灾因素长期发展的情况下,逐渐显现成灾的,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这类灾害通常要几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则称之为缓发性自然灾害。

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由此还可以导生出一系列其他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如大旱之后,地表与浅部淡水极度匮缺,迫使人们饮用深层含氟量较高的地下水,从而导致了氟病,这些都称为衍生灾害。

当然,灾害的过程往往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一种灾害可由几种灾因引起,或者一种灾因会同时引起好几种不同的灾害。这时,灾害类型的确定就要根据起主导作用的灾因和其主要表现形式而定。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附:福建2016年5月底仍需防范次生灾害

2016年5月21日福建省中南部地区被大雨笼罩,局部地区有暴雨。22日白天,福建省各地也淅淅沥沥的下着小雨,但全省的降水已逐渐减弱。

监测数据显示,受低层切变线和低涡影响,昨日我省中南部地区出现暴雨,其中中南部沿海出现大暴雨,统计5月21日07时~22日07时累积雨量,共有54个县市(区)的373个乡镇超过50毫米,其中13个县市(区)的39个乡镇超过100毫米,以晋江金井镇181.7毫米为最大。

据了解,从22日白天开始,全省的降水都开始逐渐减弱。莆田、平潭综合实验区和泉州东部、福州东部会有中到大雨,局部地区暴雨。今天夜间,泉州、厦门两市东部局部还将有中到暴雨,预计23-24日,部分县市将出现阵雨或雷阵雨。

气象专家提醒,虽然今日起雨势逐渐减弱,但由于前期降雨偏多,土壤含水量较大,相关部门仍需注意防范累积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城乡积涝、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灾害链中原生灾害、次生灾害、衍生灾害的区别:http://www.3jise.com/article/50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