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病”是困扰城市发展的世界性难题。近年来,我国一些城乡结合部区域已显现出这类病兆,成为群体性事件和重大案件集中发生地。北京市2010年启动的50个城乡结合部重点村建设工程,为破解城乡结合部难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城乡结合部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北京市的城乡结合部地区主要分布于10个区,涉及77个街道乡镇、1673 个村(社区),本市户籍人口327万人,全市一半以上的流动人口(368万) 聚居于此。50个重点村分布在9个区,面积约85.3平方公里,涉及21.3万人,流动人口超过100万人。
目前,城乡结合部已成为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最尖锐、历史遗留问题最复杂、不同群体利益争夺最激烈的地区。
一是资源环境严重超载。 北京城乡结合部本地人口与外地人口之比为1:1.2,流动人口超过户籍人口的村(社区)有667个。50个重点村人口密度达1.4万人/平方公里。这些区域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基层干部形容为“买得起好车,走不上好路;喝得起好酒,喝不上好水;养得起胃,养不起肺”。
二是违法违规建设蔓延,城市化成本上升。原住农民与集体经济组织进行无序的私搭乱建,形成大量违规违法建筑,不仅建筑质量差,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而且造成拆迁成本急剧上升。
三是土地利用不集约,价值实现不充分。随着中心城区向周边辐射,这些区域成为城市拓展的主要空间。但是,由于产业低端,与城市功能定位不二致,造成土地资源低效利用。
四是社会问题加剧。北京市70%的治安、刑事案件发生于此。
城乡结合部的问题,根源在没有解决好城市亿进程中的农民问题。一是传统城市化模式导致农民丧失土地发展权。目前,城乡结合部农民的土地几近被占完毕,农村逐渐丧失土地发展权。二是城乡隔绝的二元体制将农民排斥在城市化进程之外。城市基础设施在这里断路;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空间纳不进规划,在自己土地上从事非农产业立不了项;农民居住进不了城市住房保障;农民的社保、养老、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城市市民不接轨;管理体制仍然保留农村建制,农民只能自掏腰包、自我管理。在城市化进程中,各种利益主体的介入,使农民利益处于最脆弱、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位置。不保护好农民利益, 不解决好农民问题,城乡结合部区域势必酿成重大社会隐患,城市化也不健康、不和谐、不可持续。
二、北京市在50个重点村进行的制度创新试验
在启动重点村建设时,北京市明确规定,要彻底改变这些区域原有的发展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但绝不采取强拆和农民上楼,要保障农民在城市化中的权益,落实农民的主体地位。50个重点村建设的目标为:以保护农民利益和原住农民彻底融入城市为前提,使农民成为有住房、有产业、有就业、 有股权、享受城市职工社保和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新市民,实现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完全城市化。
为此,北京市进行了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为突破口的一整套制度创新。在规划上,将50个重点村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按照“一村(乡)一策”优化规划方案,保障农民合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立项审批上,产业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土地储备、回迁楼、棚户区改造等立项,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为立项主体。50个重点村建设项目全部进入“绿色审批通道”,下放立项及招投标核准权,打开农民参与城市建设通道。在土地管理上,规划劳均50平方米产业用地,允许村集体土地上建租赁房,允许村集体“自征自用”利用集体土地发展非农产业,基本实现了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的同地、同权。在融资上,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统筹融资抵押物及重点村储备土地优先上市用于平衡资金。
农民土地上市后的资金全部用于市政设施、农民回迁房、产业发展和社保所需资金,做到城市化资金取之于土、用之于民。在拆迁补偿上,对农民集体房屋拆迁参照国有土地征地拆迁政策予以补偿安置,实现了城乡房屋拆迁的同房、同权。在社会保障上,实行整建制农转居,重点村农村劳动力全部按城镇职工社保标准进入社保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务上的同等。在产权制度上,进行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量化资产,股份到人,将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让农民成为有资产的市民。 在社会管理上,城乡结合部改造完成后,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转变为城市社区,实现城乡统一社会管理体制。
三、北京市50个重点村建设的成效与建议
北京50个重点村建设,通过规划调整和拆迁,为城市建设腾出了45平方公里合法发展空间,确保了50个重点村彻底融入城市。其中,7.8平方公里用于建设回迁安置房,实现“安居”;3.3平方公里用于发展集体产业,实现“乐业”;13平方公里回建公共绿地,实现城市环境改善;4平方公里用于水务、交通、医疗、‘学校等公共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服务接轨;腾出的16.9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用于保障50个重点村建设所需的约2000亿元资金平衡。
经过近两年的实施,北京50个重点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实现了和谐拆迁。到2011年11月底,50个重点村已全部启动拆迁,其中30个已经完成,20个正在拆迁。基本做到了无上访、无群体性事件。
二是优化了城市空间。回龙观建设的1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为西城疏解了10万人口,昌平东小口镇占地约4.9万亩,其中9818亩用于建经济适用房,18450亩用于绿化隔离带建设。
三是落实了农民主体地位。乡村集体企业承担了60%回迁安置房和集体产业建设。集体土地建租赁房试点已经启动,唐家岭规划建设10 万平方米租赁房,梅沟营村30万平方米公租房正在建设中。
四是切实保障了农民长远生计。已有35个重点村启动回迁安置房建设,已建成12个。已经启动的村每个原住民平均得到50平方米安置房和27.3万元现金。13个重点村实现了整建制农转居;34个重点村已完成改制,量化总资产66.2亿元,人均股权11.5万元;已有12.7万农民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障。
北京50个重点村建设提供了一整套破解城乡结合部难题的制度安排。北京市通过科学规划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土地级差收益,既保障了农民长远生计的发展空间,又为城市拓展了空间,实现了城乡双赢。因此,建议总结和推广北京市的经验,选取不同类型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区域进行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试验,为我国实现统筹城乡战略提供政策及法律储备。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关于北京城乡结合部重点村建设的试验过程及效果:http://www.3jise.com/article/51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