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日前在北京举行《中国产业发展报告2016——面向“十三五”的产业经济研究》发布会。报告认为,“十三五”农业结构性失衡局面将有所改观。
报告指出,多年来,由于追求粮食增产和加速工业化,造成农作物比价失衡、工农产品(12.520, -0.06, -0.48%)价格失衡,导致农业结构出现整体性失衡。
农业结构性问题的三大失衡
一个高质量、有效率的农业供给体系,不仅取决于生产环节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更取决于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和整个产业链效率的提升,也即从田间到餐桌各产业各环节的有效耦合。
长期以来,为追求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政策和资源要素投入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环节,对产前产后环节投入不够,农业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等产业链环节之间耦合性差,协同效应不强,导致生产与消费的匹配性差。
在迈向市场化的进程中,我国总体上形成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宏观调控框架体系,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的机制化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但规范化、机制化的政府行为方式尚未真正确立,部分政策持续性和稳定性不足,造成生产要素资源错配,带来一系列结构性问题。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期,农产品总量不足是主要矛盾,促生产保供给一直是农业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的主线。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4年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持续多年增产使我们真正告别了农产品短缺,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实现向供需基本平衡、结构性短缺转变,以玉米为代表的部分农产品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结构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十三五”期间,农业结构失衡局面短期难以根本扭转,但随着“大食物安全观”的逐步确立以及农产品比价关系回归合理化,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步伐将有所加快;随着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的积极推进,以及新技术、新模式的广泛应用,粮经饲统筹发展水平将不断提高,农林牧渔结合程度将不断加强,种养加一体化水平将不断提升,农业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品种结构失衡问题将会有所改善。
相关阅读:
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6年农业结构调整试点工作的通知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经验与启示
2015年《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解读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农发【2015】2号)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十三五”农业结构性失衡局面有望改观:http://www.3jise.com/article/51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