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主产省,也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省份,人多地少水缺是基本省情水情。山东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03亿立方米,人均、亩均仅为322立方米、263立方米,分别不足全国平均量的1/6、1/7,与世界上最缺水的以色列相当。搞好农田灌排体系建设、提高抗御旱涝灾害能力在山东省具有特殊意义。
山东农田水利
山东省以占全国1.08%的水资源灌溉了占全国5.56%的耕地
截至2015年底,山东全省共建成各类水库6424座,总库容219亿立方米,其中大中型水库244座,小型水库6180座。塘坝5.15万处,总容积12.3亿立方米。水闸1756座,机电井111万眼。建成各类灌区148197处,其中大型灌区53处、中型灌区444处、小型灌区14.77万处。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69万亩增加到7650万亩,全省粮食产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74亿斤增加到919.3亿斤。山东省以占全国1.08%的水资源,灌溉了占全国5.56%的耕地,养育了占全国7.16%的人口,生产了占全国7.57%的粮食,支撑了占全国9.34%的经济总量。
山东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急剧增加
近年来,山东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急剧增加,年均增幅保持在12%左右,2012年度突破了两百亿元,2015年度资金投入达到288亿元,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投入资金987亿元,其中,公共财政投入740余亿元,占总投资的75%以上,政府投入已经成为当前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来源。
山东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任务
加快现有灌区输水渠道衬砌改造,完善路沟渠桥涵闸等工程布置,强化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现代化管理服务能力。突出做好农田水利项目县建设,对山水田林路、旱涝沙碱渍、干支斗农毛进行集中治理、规模治理、彻底治理。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任务,“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达到7600万亩。
山东到2020年全省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力争达到有效灌溉面积的70%
全面落实节水优先的工作方针,加强需水管理,深入开展全民节水行动和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重点发展管道输水灌溉,积极发展喷灌、微灌和水肥一体化,推广用水计量和智能控制技术。沿黄灌区要全面推行高效用水灌溉模式,通过渠道防渗衬砌、配套建筑物建设、测量水设施建设,建成高标准的渠道防渗工程,大力发展高标准管道灌溉;井灌区要推广保护生态高效综合节水模式,以管道输水、田间窄短小畦灌溉为主,配套田间闸管灌溉及喷水带灌溉,实现工程节水,并推行自动控制管道输水灌溉模式,实现灌溉节水智能化;大中型水库灌区要推广自流灌溉模式,将渠道输水与管涵输水结合,实现自压管道输水灌溉。到2020年,全省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力争达到有效灌溉面积的70%,全省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46以上。
山东着力完善农村水生态保护体系
以中小河流治理和地下水保护为主线,按照“上游水源涵养、中游库河调蓄、下游湿地存蓄”的思路,加快生态河道治理,恢复河道生态基流,力争到2020年,使全省80%以上的农村河道实现水清岸洁、引排能力全面恢复、水质和环境明显改善。贯彻落实《山东省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整治实施方案》,通过控采限量、节水压减、水源置换、修复补源等措施,逐步恢复和提升地下水位,改善地下水生态环境,力争到2020年浅层地下水超采量全部压减,深层承压水超采量压减50%,全省浅层超采区面积逐步减小。
山东完善长效运行机制继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
持续深化农田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建立农田水利组织发动、建设投入、规划统筹、运行维护、用水管理等基本制度体系。深化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能放则放的要求,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国家投资兴建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交由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或其他经营主体持有和管护;出台《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探索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制度和节水激励机制,配套完善供水计量设施,建立有利于节水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深化农田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在继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落实水利金融支持相关政策的同时,采用PPP、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加快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筹资机制;建立水权水市场制度,依法开展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培育和规范水权交易市场,探索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流转方式,建立健全工农业用水水权转换机制。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山东农田水利建设情况资金投入达288亿:http://www.3jise.com/article/51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