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房地产业在高速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不少矛盾,产生了不少问题,比如房地产投资过热、供应结构失衡、房价上涨过快、房地产商囤积居奇、住宅产业质量普遍存在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2006年,中央和各个部委为了房地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和繁荣,陆续出台了十几项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包括:
2006年4月28日,央行全面上调各档次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此次加息主要是为了抑制投资需求,进一步稳定房地产价格;
2006年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国办发[ 2006]37 号),在套型面积、小户型所占比率、新房首付款等方面做出了量化规定;
2006年7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6] 50号),全国省区及计划单列市的土地审批利用将纳入严格监管之下;
2006年9月5日,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 2006]31号),指出“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更严格的管理措施,切实加强土地调控”,通知对规范土地出让收支管理、调整用地税费、建立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统一公布制度、强化土地监督等土地调控的重要问题做出了原则性规范,发出了我国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的强烈信号;
2006年底,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国土资发[2006] 307号),明确规定工业用地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杜绝各地存在的工业用地零地价或负地价现象。
这些政策归纳起来主要作用在三个方面:一是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二是实行最严格的土地政策;三是实行更严格的财税政策。这些政策的调控目标主要是:防止投资过热,防范金融风险;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满足老百姓的住房要求,调整土地和房地产市场中各方的利益分配。这些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地价的变化上有所体现。
从2006~2007年北京地价增长率季度状况,可以看出,近1年时间,北京地价增长幅度大增,尤其是2007年第二、三季度,各种用地类型均有增长,其中工业用途的地价增长了7.78%,综合用地的增长幅度也在3%左右。可见我国房地产业的高速增长持续未停,其中工业用地价格有显著增长,这与之前工业用地协议出让不规范,价格过低,现今逐步走向正轨相联系;居住用地在政策的控制下,增长不高,但市面上的成品房价格增长依旧很快,但成本价没有提高,说明房地产商在现有政策的督管强度下,仍然继续高额利润;而综合、商业用途用地在高价的基础上又有所增长。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2006年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有哪些?作用是什么?:http://www.3jise.com/article/51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