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主页 > 生财有道

中国海洋的沿海湿地及分布

《中国湿地》(陆健健,1988)是论述全国湿地比较全面的一部著作,书中提出:全国湿地217块,占国土面积的2.42%,涉及当时的保护区95个。记载进该书中的湿地199个,包括台湾5个和香港1个。而本文主要介绍的是海洋湿地的特征和中国海洋的沿海湿地及分布情况。

1.中国海洋湿地的一般特征

(1)海滨沼泽湿地,水面以上的海滩、滩上沼泽,也包括海边的小面积水塘、渴湖。盐田、海岸养殖场属于这一范围,但由于有人为操作和干扰之故,因此被划在人工湿地中。

(2)潮间湿地,是涨潮和落潮间的区域,一般这是沙质海底,有海白菜、鹿角藻等水生植物和贝壳类动物及虾、蟹动物分布。

(3)浅海湿地,指无论低潮、高潮均具有水下海底,终被海水淹没。浅海湿地水深一般在3m以下,基底为砾石或岩石,底栖动物丰富,有如昆布等大型藻类生物及各种浅海鱼类生长。

这三个区带,每天均有变化,同时每月因潮水大小(因洋流、地球引力和月球引力),每带的厚度、宽度都会有很大变化。

2.中国海洋的沿海湿地

中国海洋及海边湿地辽阔,从3度~41度有38个纬度,几乎与我国陆地所占纬度相一致(雷州半岛——漠河),跨越3个气候带,即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总面积472万余平方千米。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海岸线长达1.8万多立方米,带入海洋大量无机盐和有机物。

洋流是制约海域海水成分生物资源及物理性能的重要因素,海水盐度、温度等制约着生物组成。中国海边洋流,主要有黑潮(赤道沿东海大陆坡向东北方流动),它由黑潮主轴、台湾暖流、对马暖流、黄海暖流和黑潮南海分支影响中国沿海。沿岸流由沿海岸自北向南流动,是源于江河经流入海与海水混合而成的水流,盐度低。中国海岸,还有南海暖流和东海大陆架底层流四大洋流。 

中国沿海,季风影响明显,降水集中,春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北部的黄海、渤海无梅雨期,冬季局部有冰冻,基本上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南海天气暖和,无冬季,属热带海洋性气候。东海为过渡性类型,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潮汐与湿地关系甚大,中国沿海,除辽东湾西南部为全日潮以外,其余基本上为半日潮。华东沿海和海南岛的潮汐则比较复杂。 

海岸线是海陆交界线,就陆地一侧而言,主要分三类: 

(1)平原海岸,包括泥滩和沙滩两类,主要是河流入海口及附近海域,特别是移荡河口,包括范围较大。这类海岸,也受到海流与海浪的影响。在中国杭州湾以北的海岸,除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有相当部分属于岩基海岸外,几乎都属平原海岸,尤以黄河口特别显著。 

(2)岩基海岸,包括巨砾海岸与岩基海岸,它的存在与岩基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里的巨砾与岩基都是由岩基形成的,特别是花岗岩体部分。介于平原海岸与岩基海岸间的还有一种砾石滩海岸,这实际上与巨砾海岸有一定联系。岩基海岸,岸线曲折,潮间带狭窄,甚至没有潮滩(岩基海岸),这类海岸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东部、秦皇岛、山东半岛、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沿海大部分地区,海南岛西南部和西部,台湾东部和南部等地,东部四大海域中的岛屿,也有此类海岸的存在。 

(3)生物海岸,也可称珊瑚礁海岸。主要是指有珊瑚残体堆积而成的由珊瑚礁和暗礁组成的海岸,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海、东海沿海的岛屿,台湾蓝屿绿岛的珊瑚礁海岸也十分著名。

3.中国海洋湿地的分布

(1)渤海海区

渤海是中国东北部的内海,由辽东半岛到山东半岛回绕,东面与黄海相通,总面积7.7万平方千米。有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中央浅海海盆和渤海海峡五部分组成。庙岛列岛南北穿越渤海海峡,几呈封闭渤海之势。入渤海的河流,以黄河为最大,其次还有海河、滦河、辽河等数条我国北方的著名河流,每年入海水量约883.6亿立方米。

渤海是一个内海,地质史上也多次成陆或部分成陆,有时水域面积比当今更大。在现代,黄河河口多次改道,其中改道最大的是由江苏滨海县(北纬34度10分)改到今天的东营(北纬37度40分)。在现代,黄河河水夹带大量的泥沙,给渤海的海底形成了大量堆积,再加上还有数条大河也有洪水冲刷带来泥沙,使渤海底部坡度平缓。

渤海在地貌上是一个大陆架上的海底盆地,水深20m的面积占一半以上,并在风浪作用下形成了若干水下沙脊,海底表面沉积物颗粒较细,中央浅海盆逐渐变粗,为古海滨沉积。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以淤泥和粉砂淤泥为主,中央海盆分布着沙和粉砂。海流主要为黄海暖流(对马海峡西支)的余脉与渤海沿岸流构成环流。海水盐度低,年平均千分之三左右。沿海年平均气温9~12.3℃,年均水温12.8℃,年降水量约600mm。沿岸大部分地区的潮汐类型为不正常半日潮,平均潮差0.8~2.7m。渤海海岸线2937km,滩涂面积51万hm2,以粉沙淤泥滩涂为主(64.5%),沙质滩涂占19.7%,泥质滩涂11%,其余为砾石滩涂。浅海面积2423km2,为全国浅海的22%。

渤海周边地区的植被,主要有油松林、赤松林、刺槐林,分布于周边岛屿与沿海台地,伴随荆条、酸枣等灌木共同分布。但在海滩与滩涂,主要植物群落还是芦苇、碱蓬、盐地碱蓬,后者一到秋季形成一片紫红色,分外壮丽。除此之外,也还有柽柳、罗布麻等耐盐植物零星分布。

海洋渔业中,渤海以生产毛蚶、文蛤、牡蛎、中国对虾、蟹、海参、海蜇、鲈鱼、鳗鱼、黄鱼、带鱼、目鱼等。记录到的浮游植物120多种,以硅藻为主;浮游动物100多种,属温带低盐种;底栖植物100多种:底栖动物140多种;主要鱼类20余种。

(2)黄海海区

黄海是我国东部北端的海区,它从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岬,经庙岛群岛到山东半岛北侧的北蓬莱角一线以东,南至长江口北角至济州岛西南角一线的广大海域,总面积38万km2。北部为浅海,南部为敞开的海区。黄海海底外浅海大陆架,由北至南和由西至东逐步倾斜,海底平坦开阔,平均水深44m。流入黄海的河流,主要有鸭绿江、大同江及淮、沂、沐、泗四大水系,年均注入淡水770.8亿立方米,水量不多,平均海水盐度32%0。

黄海沿海年平均温度9.4~14.2℃。年均海水温度在山东半岛沿海为12.1℃,江苏沿海15.2℃;北黄海年降水量700mm左右,南黄海1000mm以上。北黄海沿岸为不正规日潮,南黄海为正规半日潮。辽东东岸潮差较大,山东半岛潮差较低,南部潮差自北向南递增,为2.4~2.8m。

属黄海海区的海岸线3727km,滩涂面积55万hm2。滩涂类型以粉砂淤泥质占面积最大,达63.1%,泥砂质滩涂占18.9%,泥质占9.2%,砂质占7.3%,其余是沙砾质滩涂。本海区,连云港以北沿海海岛较多,特别是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南部的江苏沿海,海岛极少,有的是较多的沙洲,几乎成为黄海南部的特色。黄海浅海面积202万hm2,占全国的27.5%。

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北部海岸,人工半人工的赤松、油松、刺槐等形成海岸林地以外,芦苇、苔草、碱蓬等有较大的分布面积。这里要提出的是大米草在20世纪70~80年代作为沿海护堤植物引入中国江苏沿海迅速扩散,形成了海滩的外来入侵群落。田菁为本地物种,由于它含有可开发的胶质与适应盐碱,而被盐城一带开发。

海洋生物中有黄鲫、鲈、鲲鱼、小沙丁鱼、银鲳、小黄鱼、黄姑鱼、带鱼等。记录到的黄海浮游植物368种,温带海域藻类特征明显。浮游动物130种,有温带近岸种,也有黑潮带来的暖水种。底栖动物200多种,以多毛类种数最多,其次为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有沙蚕、细螯虾等。游泳生物黄海北部219种,黄海南部225种,以鱼类为主,有鲸类15种,鳍脚类3种,海龟4种。 

(3)东海海区

东海位于北亚热带至中亚热带,是太平洋西北部的一个开阔的陆缘区,北与黄海相接,南以福建省东山岛南端与我国台湾省的猫鼻头连线为界与南海相通,总面积达77万km2,其中大陆架面积为57万km2,占总面积的74%。东海大陆架,略呈扇形,水深一般在60~140m,底质在西岸以软泥和粉砂为主,东岸以细沙为古滨海浅海沉积。东海以东的台湾岛的东侧除太平洋深海区、除沿岸大陆架及钓鱼岛、绿岛、蓝屿外,海域较深,外汇入东海的河流有长江、钱塘江、瓯江、闽江、九龙江等。台湾的河流短,但由于这里的雨量大,还常有台风,流入大洋的流量也不少,东海的海流主要是以黑潮流系和东海沿岸流所形成的环流。

东海沿海的平均气温在15.7~22.8℃,年均降水1000mm以上。长江口至石浦一带平均潮差2.4~3.5m,南部东山附近为2.3m,中部潮差4.Om以上。东海海岸线长5745km,海涂面积49万hm2,占全国海涂总面积的25.7%。海涂类型以泥沙为主,占整个东海海涂面积的33%,沙质滩涂占27.3%,泥质滩涂21.4%,粉质淤泥质滩涂占28.9%。浅海212万hrr12,占全国浅海面积的28.9%。

浮游植物在长江口附近有64种,浙江沿岸261种,以近岸暖温种为主;浮游动物在长江口有81种,浙江沿岸223种;底栖生物有342种,其中软体动物77种,多毛类77种,甲壳动物95种,棘皮动物136种,鱼类62种,其他18种。

在东海与南海间的台湾海峡及台湾东侧洋面湿地的资料这里暂缺,但这里的岛屿,如澎湖列岛、兰屿、绿岛都是非常重要的。台湾在淡水等地建有5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具有重要价值。 

(4)南海海区

中国南海海区为一亚热带、热带海区,总面积350万km12。海区平均深度为1400m,但大陆架占海区面积的70%。注入南海的主要河流有韩江、榕江、汉阳江和珠江等大小溪流30余条,但大多短小。南海岛礁众多,大小岛屿约800多座,主要有西沙、东沙、中沙、南沙四大群礁岛,西沙、中沙、南沙主要是珊瑚礁岛。

南海的主要海流为南海环流,由南海北部沿海流、南海暖流、西风漂流和黑湖南海分支等海流所组成。在南海,最大的岛屿是海南岛,其次为广西的涠洲岛。海区北部的大陆沿岸,多港湾,海岸也十分曲折,有一些小岛密布。南海海区年平均气温22.2~24.5℃,年平均水温在大陆一侧23.10℃,海南岛沿海25.8℃,年降水量较高,为1800多mm。海潮潮差Im左右,海南和南海诸岛平均0.6~1.5m。南海海岸5792km,滩涂面积37万km12,占全国滩涂的19.2%。滩涂以沙质为主,占52.6%,泥质占31.0%,珊瑚礁占3.1%,其他为泥砂质、沙砾质,浅海面积为全国的21.6%。

浮游植物约104~260种,主要为硅藻和甲藻。浮游动物在南海北部有130种左右,南海南部为250种,主要种类为桡足类。底栖生物在广东河口水域以适低盐种类为主,种类少而数量大,已记录的达319种。粤东中西部和粤西沿海的底栖生物多数为南亚热带适高盐种类和热带种类,共约820种;海南沿岸水域大都为热带种类,共约755种,以珊瑚和海藻为主:广西沿岸底栖生物共约832种,优势种有棒锥螺和毛蚶;西沙群岛底栖生物约135种,甲壳动物占30.37%,其他为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

南海北部的鱼类已记录的1064种,有经济价值的约100种。如蓝圆鳇、金色小沙丁鱼、日本鲐鱼、竹笑鱼等。虾类200余种,如对虾、赤虾、樱虾等多为热带、亚热带种类,但难以确认其绝对优势种。南海北部头足类约58种,南部则以珊瑚礁鱼类和热带大洋性鱼类占优势。

4.潮间带、红树林及岛礁湿地

离开浅海和与我国陆域相接的四大洋,从海域向陆地过渡,接着出现的是潮间带(包括海滩和沿岸),接着是草本湿地、红树林和海岸。真正的海岸还可能有陆生木本植被,它们常常是海鸟的栖息场所。

各海区,除了岩岸外,出现的草本植物群落,主要有灰绿碱蓬、盐角草、结缕草、白茅、 大米草、互花米草、芦苇、 扁杆蔗草、粗叶苔草、灯芯革、獐茅等植物组成的不同植被类型,但在杭州湾以南地区较少见到。 

红树林则大多分布于河口游泥或海湾海水缓流区,由红树及具有红树植物生态习性的植物所组成的植被类型,形成近7种红树群落,它们由木榄、红树、秋茄、桐花树、白骨壤、水椰、海桑等植物组成。在浙江,它们是引种栽培的,红树林的北界在北纬27度以南。 

应当说,岛屿和珊瑚礁是另一类生态系统。中国有6500个岛礁,南方的岛礁大多具有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特色。南海的一些珊瑚礁上常常分布有鸟粪层,厚度达2.5m,是一种很好的资源。有些岛礁周围具有明显的礁岩带,被称为岸礁,形成形如军舰、雄狮、巨龙等形态。如台湾的兰屿,组成了极具观赏价值的旅游资源。在北方,旅顺口外7海里的蛇岛,生长着1.4万条千山蝮蛇,以小型候鸟为食,成为名贵蛇类的独特产地。岛礁的形成与造礁珊瑚难以分割,中国造礁珊瑚200多种,闽、台以南的我国海洋,是其主要的分布区。

海岛与珊瑚礁是生物多样性极高的区域,各种鱼、藻与珊瑚分布一起,形成了多彩的海域,其生物种类可达1126种(鱼类),大型无脊椎动物291种。向海礁陆域扩散,形成以麻风桐、海岸桐和草海桐为优势种的热带雨林的矮林。台湾以东的兰屿,还有连叶桐、棋盘脚、榄仁树等。岛礁的鸟类是这一区域的另一特色,如蛇岛,每年有283种,200余万只的鸟类飞栖。爪哇金丝燕在海南大洲岛可能是它的最北分布线。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中国海洋的沿海湿地及分布:http://www.3jise.com/article/52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