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应贯彻“安全、经济、耐久、和谐”的理念;结合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吸取国内外成功经验,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节约用地,重视环境保护,注意与其他建设工程相协调,使公路灾害防治项目取得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效益。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变形破坏特点、灾害发展阶段及费用和技术情况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实施综合治理。
此外,通过方案的技术经济比选,当灾害整治费用高且难以实施时,可以采用绕避的办法,或者以有利线位的方式从灾害体附近通过。
1、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治理的工程措施主要有:
(1)拦挡工程。主要有:拦砂坝、储淤场、挡土墙、护坡、截洪排水工程、 谷坊坝等。在泥石流形成区的上游适宜地段,建造水库、水塘或其他形式的蓄水工程以调节洪水,削减流经泥石流形成区的洪峰流量(即水动力条件),并严防渗漏、溃决;稳定山体、斜坡,减少松散物质的形成、积聚;在流通区内,修建拦挡泥石流的谷坊坝(群),如实体坝和格栅坝,以固坡护床;在堆积区的后缘,用储淤场将泥石流固体物质在指定地段停淤,减少下泄洪峰流量和固体物质总量。
(2)排导工程。为避免泥石流冲出沟口后对公路造成危害,常采用导流排放措施。这类工程主要有导流堤、排导槽、束流堤和渡槽等,有时也采用过水路面等。其作用是将泥石流按指定方向排到远离公路建筑物的地方:利用泥石流自身的重量提高或改变天然沟槽的搬运能力,增加输送量;保持沟槽坡度,限制沟槽纵向和横向发展,稳定沟槽。在泥石流频繁发生路段,铺设过水路面,及时清理。
(3)防护工程。指针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涵、隧道、路基及泥石流集中的山区变迁型河流的沿河线,用一定的防护建筑物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主体建筑物的;中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危害。防护工程主要有:护坡、挡土墙、顺坝和丁坝等。
(4)跨越工程。指修建桥梁、涵洞(管)排泄泥石流,公路从泥石流沟的上方跨越通过,用以避防泥石流。这是公路交通部门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常用的措施。
(5)穿越工程。指修建隧道、明硐或渡槽,从泥石流的下方通过,而让泥石流从其上方排泄。这是公路通过泥石流地区的又一主要工程形式。
(6)综合治理工程。根据泥石流的危害及性质,采取多种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结合水土保持及农牧工程,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防止或减少泥石流灾害。
2、路基沉(塌)陷的防治措施
(1)高路堤造成的路基沉陷,首先采用超压固结法加固地基,新填筑路基完成后,在路基上堆载超过路基计算压力一定量值的荷载,使地基土层密实: 控制施工质量,填筑前应对基底进行处理,挖除树根、杂草等;路基填料选用级配好的粗粒土;采用合适的压实机械进行路基的压实,控制压实质量,增强土体的密实性和均匀性;同时,做好防排水措施。
(2)在松散堆积物上修筑路基,首先要修筑挡土墙等支挡结构物增强土体的稳定性。同时完善地表防排水设施,防止水在路面和坡脚积聚渗透。
(3)由于膨胀土、黏土、堆积土等特殊土质遇水软化强度降低引起的路基沉陷,首先采用搅拌桩法进行地基处理,提高地基承载力,同时完善地下排水系统;其次路基内部修筑渗沟,将地下水以渗透方式汇集于沟内,采用无砂混凝土、透水土工布代替反滤层或作为反滤层的一部分,提高反滤效果。
(4)对于滑坡引起的路基沉陷,重点要治理滑坡。设支挡构造物,即在滑坡下部剪出口设抗滑挡墙,在局部路段设路肩墙,提高抗滑力,使滑坡处于稳定状态。有必要做好滑坡和路基的地表、地下排水。
(5)为了减小洪水对沿河公路路基边坡的冲刷和入渗,可修筑具有足够基础埋深的护墙,并进行坡面防护,同时,辅以排水设施。
(6)应避开在软弱地基、采空区、岩溶或洞穴塌陷等灾害地质的地段填筑路堤。否则,应加强基底的处置,或与架桥方案进行比选。软基路段的处置措施主要有换填、排水固结和打粉煤灰桩等。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泥石流、路基塌陷类地质灾害有哪些防治措施?:http://www.3jise.com/article/52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