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公路养护管理部门应积极与气象、国土资源等部门合作,预先落实公路、桥涵防御地质灾害的各项措施,及时发布险情预警信息。公路遭受地质灾害后,各级公路交通部门及时组织人力、机械和其他抢险物资,按照“先干线后支线,先抢通后修复”的原则,迅速抢通,从而有效减轻地质灾害损失。
公路运输管理部门应根据气象、地质灾害等各类信息,及时研究和分析其对辖区内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可能产生的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迅速作出预测预警并按照要求发布相关信息。启动相应的应急机制后,及时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确保第一时间获取各类信息并及时发布预测预警,第一时间发现地质灾害险情、迅速上报公路灾情并组织抢险、管制交通,从而保障交通畅通、行人安全、抢险救灾物资及时运送。
预测信息
1、气象信息
降水是影响公路路基和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降水量、降雨强度与公路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每年汛期,由于雨水的冲刷、人渗,山区公路会发生大量的坡体崩(坍)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现象。因此,在汛期要注意天气变化,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天气预报信息;应特别关注区域内的降水情况,尤其是强降雨的预计发生时间、强度、持续时间、影响范围等。
我国气象部门采用的暴雨预警分级方法,是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来表示四级预警,由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公众统一发布暴雨预警信号。
近年来,交通运输部与中国气象局紧密合作,开展了“全国公路气象预报”业务,使受影响的地区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气象动向,便于及时安排公路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工作。
在影响地质灾害的诸多因素中,降水(如雪、暴雨、连阴雨等)是主要诱发因素之一。多数公路地质灾害是降雨直接诱发的或与降水因素有关。降雨量、降雨强度是降雨的两个重要参数。通过对历年降雨和已发地质灾害资料的统计分析,结合当地气候、地形、流域面积、沟谷水系以及岩土类型等条件,可以大致确定各种公路地质灾害所对应的“触发雨量”。许多地区已经根据临界雨量或临界雨强的分级值,进行了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预报预警。
因此,公路部门可把气象部门发布的降雨量作为公路气象预测信息,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应对措施。
灾意识,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损失,中国气象局于2007年6月12日起正式施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根据办法相关规定,我国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具体分为台风、 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 霾、道路结冰等14类。
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4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I 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示。 气象部门将根据不同种类气象灾害的特征、强度等,确定不同种类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级别。
2、地震信息
地震的发生也会造成影响区域内公路边坡的失稳。地震烈度越大,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的可能性也越大。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间接反映了地震的危害程度。
当地震发生时,根据震感、主震持续时间及从其他渠道(如互联网、地震部门等)获得的可靠信息(包括震中距、震级、震源深度、烈度等),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性质等场地条件对烈度的提高或降低效应,
可以大致判断路段的场地烈度、估计灾害损失程度。同时,对地质灾害易发路段进行有重点的紧急巡查,以便核实地震破坏程度,及早发现灾害隐患,必要时应针对相关路段采取交通管制、过往人员安全管制或者应急抢险措施等有效对策。
小知识:我国的地震烈度等级划分
我国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地震烈度,它主要是根据宏观的地震影响和破坏现象(如人的感觉、物体的反应、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地表改观等现象)定性划分的。根据地震烈度表,一般6度以上才会对公路边坡造成损害。
3、其他因素的动态信息
应密切关注灾害体出现的各种变形形迹(如裂缝发生及发展、路面沉降、地面下陷、坍塌、膨胀、隆起、建筑物变形等)和与变形有关的异常现象(如地声、地下水异常、动物异常等),并定期观测记录。若出现明显变形现象,如公路边坡裂缝变形量加大,或者变形速度加快,甚至于已经贯通,则要发出相应的预警。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公路地质灾害信息预测:http://www.3jise.com/article/52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