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是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要重视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地质勘查、灾(险)情调查与分析、资料搜集分析与归档、 信息交流等工作。地质灾害的调查和识别,可为后续公路地质灾害的预防及治理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
1、公路地质灾害调查
滑坡、崩塌、泥石流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绝大多数省(区、市)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特别是辽、京、冀、晋、陕、甘、鄂、川、滇、贵、渝等省(区、市),地处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向东部平原、丘陵的过渡地带,区域内地形起伏变化大、河流切割强烈、暴雨集中,加之人类活动对天然植被的严重破坏和广泛的改造地表斜坡、搬运岩土等活动,导致崩、滑、流非常发育,分布密度大,活动频繁,是我国崩、滑、流等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
公路地质灾害的调查与排查是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工作和前提,所以至关重要。灾害调查可以分为历史调查和现状调查,也有灾前、灾中’和灾后调查之分。根据调查任务和目的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正确掌握简便实用的调查方法,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包括日常巡查、定期检查、定点监测、试验观测、专业技术调查、上级巡视以及应急救灾等)的防灾需要,且经济有效。其中,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相结合是常用的方法。
(1)公路地质灾害基础资料的调(巡)查
针对已发灾害的历史调查,包括对位置、规模、发生时间、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质条件,灾害的性质、形成原因和工程治理情况,以及地质灾害的历史等的调查。现状调查则侧重于灾害路段目前状况和灾害迹象的客观描述。可见,公路地质灾害调(巡)查可以是灾前调查,也可以是灾后调查。
调查和观测公路地质灾害或潜在灾害的发生范围、规模、类型、破坏方式及与线路的关系、交通状况等,重视对公路沿线的气象、水文及地震等资料的收集工作,可以为公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
公路地质灾害资料的调查方法很多,比如,查阅已有的历史灾害纪录、 现场实地调查,或者通过其他各项信息渠道得到相关资料等。通过对已发地质灾害或迹象的调查,提取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发展过程,可为分析地区公路地质灾害成灾的原因、机理、特点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对各种资料的分析归纳整理,可以了解各地区、各路段的灾害原因及形态,及时了解最新的灾害动态,最终实现地质灾害的有效管理。
不同的调查主体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从宏观层面或微观层面开展公路地质灾害调(巡)查工作。
1)宏观层面
(1)工程地质条件。需要收集的工程地质基础资料主要是公路沿线的岩土类型、地形地貌(如地形特征、地貌类型等)、区域地质(如地层、地质构造等)、地下水、地震,以及特殊地质、不良地质条件等。对于一些特殊地段还需做岩、土体性质调查,了解岩土吸水性、透水性、遇水软化程度、强度等。
(2)气象水文条件。主要包括:当地气象资料、流域降水量、汛期分布、 平均气温、河流水系等。
(3)公路网条件。主要包括:公路网布设的区域特点,公路交通规划,公路网密度,各等级公路在区域路网中所占比例,防护等级及效果,主要公路地质灾害及其造成的路产损失、人员伤亡等。
(4)流域植被条件。主要包括:植被类型、分布规律及覆盖率等。
(5)灾害区域特征。主要包括:历史地质灾害资料及其规律性,灾害的类型、时空分布、强度等级等。
2)微观层面
(1)公路、桥涵及其防护工程。主要包括:路基填料、压实度、路基(桥涵)形式,以及防护工程、排水设施的类型、尺寸,砌筑材料强度、数量(规模)、布设位置,防护工程基础埋深及其布设的经济性、完善性、合理性等。
(2)灾害体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灾害体所处边坡的坡度、坡高、坡形以及所在沟谷的地形、长度、比降,岩土类型,岩石风化程度,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地下水出露情况,以及灾害发生的迹象和发展阶段等。
(3)灾害发生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所处地区的地形地貌,降水量,地震烈度,公路等级及交通量,灾害体与线路的关系,交通中断后的替代通行方式及选择路线,附近相关的工程活动等。
(4)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主要包括:山区修路等人工开挖破坏斜坡稳定性,路堑开挖过深、边坡过陡,不合理的施工工艺和工序等。在施工过程中,
随着真实地质信息的揭露,应加强施工调查记录,填写好“公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信息记录表”,有助于施工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动态设计,便于掌握灾害的成因和发展过程。
(5)公路地质灾害资料的记录。记录的重点是单点灾害发生的时间、类型、范围、频率,以及灾害造成的公路结构物的各种破坏等。灾害资料记录主要内容包括:①灾害路段基础信息,包括桩号以及路段所处的自然环境等;②灾害基础数据,包括灾害原因、位置、规模(灾害路段长度、土石方量等)、数量以及灾害发生的时间、破坏过程等;③地质灾害危害的历史、损失明细和整治状况;④适时了解国内外的地质灾害整治工程措施、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理念,作为本地区防治公路地质灾害的必要参考。
降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汛期来临之前应对可能成灾的隐患点进行排查,加大巡查次数,通过灾害迹象的早期判断,适时采取各种预防或应急措施,可有效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在降雨及其他可能导致公路地质灾害的事件(如地震)发生以后,应适当加大巡查的频次,以便及早捕捉灾害信息,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
在调(巡)查过程中,由各级调(巡)查人员填写“公路地质灾害调(巡) 查表”,编制调(巡)查报告,实现灾害过程跟踪、信息共享和科学处置。
小知识:如何进行公路地质灾害调查?
1、调查手段:收集各种有参考价值的勘察资料、航摄资料、基础数据和图件照片;向当地熟悉情况的人做访问调查;采用仪器进行简单测量,必要时进行挖探钻探、地球物理勘探;认真做好拍照或摄影记录等工作。
2、调查仪具:数码相机、摄像机、地质锤、洛阳铲、地质罗盘、皮尺、 记录本,笔等。
3、调查步骤:首先应明确主要调查对象和范围,进行现场观察,再对灾害点及其地质环境进行测量和记录。例如滑坡地表裂缝的位置和宽度(用皮尺测),滑坡的地表坡度(用罗盘仪粗略测量)等,对灾害点的地层、
岩土体性质进行初判,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岩样、土样进行野外或室内试验,要及时记录看到的和听到的各种信息。必要时要做长期观测。
对公路地质灾害或潜在灾害路段进行实地调(巡)查、跟踪和资料搜集,所得的资料、数据序列可以为未来易发生地质灾害路段、灾害发生的临界条件、成因机理、可能损毁等级以及位置时间、形态规模的预测评价提供基础信息。通过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比研究,明确其灾害分布密度、灾害规模和灾害频率,为进行灾害分级、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如何进行公路地质灾害基础资料的调查?:http://www.3jise.com/article/52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