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应该如何推进?山东省德州市近年来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根据推进农村新型社区、产业园区“两区同建”,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两个转变”,推进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就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加快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民就近就业,德州市创造了传统农区实现就地城镇化的“德州模式”。
新型城镇化
三步联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高度重视规划,实现“两区同建”高点定位。突出规划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化规划意识,突出高点定位。按照新型城镇化要求,结合传统农区特点,提出了“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大社区”的全域城镇化发展思路,把农村新型社区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基点,纳入城镇化发展规划。
精心制定规划,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两区同建”。将全市原来的8319个行政村合并为3070个行政社区(村),规划641个农村社区并居点。社区选址体现了协调,以便民为要,以3公里为服务半径,坚持择中、通达、形胜、人文的原则合理布局,做到人口规模与产业容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相协调,一般安排5000人左右为一个社区,乡镇驻地社区规划1万人以上。同时,做好乡村文化传承,对具有浓郁乡村记忆、独特历史风貌的村庄做好保护和利用。
严格执行规划,确保“两区同建”系统推进。在规划执行上,强化规划控制,加强监督检查。在实施顺序上,突出建设重点,成熟一处启动一处。在建设模式上,采取政府主导城中村改造、示范镇建设开发、企业社区联建、运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整村迁建和自拆自建滚动发展等模式,分类实施,逐步完成。在产业发展上,因地制宜发展工业经济型、现代农业型、旅游带动型、商贸市场型四类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精准农业、订单农业、品牌农业、乡村旅游等,建设京津冀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着力打造周边城市“放心农场”。在公共服务上,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户籍管理等功能,下沉公共服务,推行农事村办,让群众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在优化环境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文明行动和城乡环卫一体化相结合,分别落实整治规划。在社区治理上,顺应农民向居民转变、农村向社区转变的形势,健全农村社区组织体系、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在精神上也要实现“城镇化”。
“两区同建”,推进新型城镇化蓝图成为现实
截至目前,德州市城镇化率由2008年的37.94%提高到2015年的51.73%,1个主城区、9个县域驻地、100多个乡镇驻地、400多个纯农村社区的全域城镇化雏形已经形成。
城乡公共服务趋向均等。目前,全市建成入住的农村新型社区中,80%实现“五化八通八有”,90%配套建设了幼儿园或小学、敬老院或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民政、计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县级部门的审批、服务、管理职能全部延伸到农村社区,农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城市的生活便利和服务保障。
农村经济集聚集约发展。通过建设产业园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和经济集聚集约发展,促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村加工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建成各类现代农业园区232个,肉蛋奶年产量172万吨,70%以上销往京津冀鲁;建设劳动密集型农村工业园区200余个,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返乡就业。
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城乡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双向流动、优化配置,加快了城乡协同发展进程。农村社区建设已盘活约10万亩的农村建设用地,吸引52个大项目签约,总投资934亿元。
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通过合并村庄建设社区,农村人才资源、土地资源得到整合,基层班子得到强化、农村发展得到空间,促进基层政权稳固和农村改革发展。通过建设产业园区,促进土地适度流转、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和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土地流转面积达288.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1%,培育了一大批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1%以上,现代农业雏形已基本形成。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德州模式”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http://www.3jise.com/article/52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