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草地?草地是生长草本和灌木植物为主并适宜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土地。它具有特有的生态系统,是一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世界草地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2,是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基地。
草地含义
草原学专家任继周教授在其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草原学》一书中,将草原定义为“大面积的天然植物群落所着生的陆地部分,这些地区所产生的饲用植物,可以直接用来放牧或刈割后饲养牲畜”。另一位草地学专家贾慎修教授在其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草地学》一书中也认为“草地是草和其着生的土地构成的综合自然体,土地是环境,草是构成草地的主体,也是人类经营利用的对象”。上述这些观点均强调了草地的农业属性,把草地和人类经营畜牧业联系在一起;将草地归属于农业科学范畴,而不是植物学或生态学范畴。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和草地科学发展,人们对草地的认识也在加深,“草地”一词概念也有所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沙尘暴频繁发生和大江大河洪涝灾害出现,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草地在保护生态环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草地除了放牧或刈割牧草饲养牲畜之外,还具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美化环境的作用。由此可以认为:草地是具有一定面积,可以用于放牧或割草的植被及其生长地的总体,且具有多种生态功能。
为了对草地作出规范性概念,将草地与其他地类区分开来,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和农业部等有关部门规定,中国天然草地包括:植被总盖度>5%的各类草地,树木郁闭度<0.3的疏林草地,灌丛郁闭度<0.4的疏灌丛草地,弃耕还牧持续撂荒时间大于5年的次生草地。上述规定使得草地与稀疏植被(或荒漠)有了明确的划分界限,使得草地与林地划分有了依据,也将草地与农闲地容易区分开来,有力地规范了用地行为。
草地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形成的草地,称为天然草地,习惯上将大面积连片天然草地称为草原;另一类是施加了较多农业措施,经过人工栽培的草地,称为人工草地,如草坪就是专为绿化和美化环境用的一种特殊人工草地。
草地概况
据估算,全球草地总面积约为32亿公顷,占陆地总面积20%,比耕地面积约大一倍,但在各大洲分布极不均衡。
世界范围内,人均占有草地面积最多的是澳大利亚,为31公顷,其次是阿根廷5.3公顷,其他比较多的国家有新西兰4.5公顷,马里4.3公顷,南非2.8公顷,美国、墨西哥、智利等国为1~2.7公顷。
中国是草地资源大国之一,草地面积39 829万公顷,是仅次于澳大利亚的世界第二草地大国。草地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42. 05%,为耕地的3.7倍, 林地的3.1倍,是我国六大自然资源(土地、森林、草地、矿产、水、海洋) 之一。
我国草地不仅面积广,类型也十分繁多,共有18个类,21个亚类、124 个组、824个型。其中面积最大的是高寒草甸类,占全国草地面积的16. 22%。 以它为主体,和高寒草原等其他草地类共同构成了高寒草地,是青藏草地畜牧业的基础。温性荒漠类面积居全国草地面积第二位,占11. 47%。以它为主体,与山地草地结合,共同构成了西北荒漠草地,成为当地畜牧业的基础。温性草原类的面积居第四位,占10. 46%,与其他温性草地类共同构成了温性草地,是中国北方草原畜牧业的基础。
草地面积广大、类型多样使得我国有着优良的畜牧业发展基础。而我国草地植物,多数适口性强,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禾草粗蛋白质含量达8%~ 16%,豆科植物粗蛋白含量达15%~26%,草群中有毒有害植物数量少,适于家畜放牧采食。
草地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草地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拥有1 500万hm2以上天然草地的7个省(区)(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 四川、甘肃和云南)全都位于西部。这些地区不仅是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地区, 而且多数位于祖国西部边疆,草地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草地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天然屏障,具有多种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
草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既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组成部分。草地在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和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自然资源不可替代的。研究表明,牧草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流失等方面的功效并不比森林逊色。以水土保持而言,黄河水量的80%,长江水量的30%,以及东北河流一半以上的水量直接源自草原(地),草地破坏会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灾害。中国草地由于集中分布在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所以维护生态环境的地位十分重要。草原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西部各族群众的生活与发展, 也关系到江河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2.草地是重要的生物资源,草业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产业部门
草地是陆地上绿色植物资源中覆盖面最大、数量最多、更新速度最快、生产能力较高的一种可再生自然资源;是中国重要的食草畜、中草药、食品、纺织、鞣料、造纸、化妆品等多种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原材料基地。草业是以美化环境、饲草生产、草产品加工、草地畜牧业发展、生态建设为主要功能的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在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及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实施进程中,草业正逐渐成为可持续发展农业中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宝贵的牧草资源是发展草畜蛋白生态产业的基础,草原提供大量绿色乳肉产品,草食家畜及其产品出口创汇占全国农产品出口创汇总金额的70%。草原风能、太阳能、天然气、地热、水资源和各种富饶矿藏,使其用于发展高科技、高效益的商业综合经济潜力极大。天然草地美丽独特,充分利用草原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如民族风情、文化遗产、地貌风光、草原狩猎等,发展自然生态、 民俗风情、草原文化等旅游服务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
3.草地保护与建设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草原是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从东北大兴安岭西部往南,沿阴山、贺兰山、阿勒泰山、天山、祁连山至青藏高原的广阔草原上居住着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裕固、鄂温克等十多个少数民族。草原畜牧业是牧区各族公民的主业,是牧区经济支柱产业,是广大牧民生活与生产资料的主要来源。草原生态好坏直接关系到畜牧业的繁荣和衰败,关系到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因此,保护草地就是保护牧区的生产力,建设草地就是发展生产力。草原生产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发展牧区经济,缩小地区差距,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保持边疆安定和社会稳定,意义十分重大。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320919107#qq.com。#改@
浅析草地的含义及其概况:http://www.3jise.com/article/53268.html